西方有句諺語:颱風來了,豬都會飛。可惜風停時,只有鳥還在飛,豬卻不知去向!聽風是一種大局觀,;識鳥是一種能力圈!聽風識鳥是一種投資藝術,在此淺談,只做爲一份交流,不做爲一種推薦!

--------------------------------------------------------------------------

正文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颱風來了,豬都會飛”,意思是說,只要風足夠大、萬物皆可飛,無論是鳥還是豬,都可能飛上天。然而當風停的時候,豬還是豬,會重新掉回地上,只有鳥才能繼續在天空翱翔。新興市場一直共存着“聽風”與“識鳥”兩種主流的投資模式,輕易否定任何一種投資方法都不足取。

所謂“聽風”,並不是盲目追捧市場熱點的短期趨勢投資,而是跟隨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的大浪潮,敏銳地聽出“風”的方向,從中尋找在特定歷史階段增速顯著超越社會平均水平的朝陽產業。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革命、19世紀末的電氣化浪潮、20世紀末的互聯網時代,每一次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革,都誕生出新的偉大公司,通用汽車、GE、AT&T、IBM、微軟、Google等公司都曾經在各自的時代被幸運地推到了浪潮之巔。

回顧A股市場的這二十多年,1996年前後掀起了中國輕工業時代的浪潮,剛剛富裕起來中國人開始將電視、冰箱等作爲首要需求之一,以家電爲代表的輕工業類公司收入開始快速增長,誕生了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等一大批優秀的輕工製造業類公司或牛股;2003年-2007年是中國城鎮化、重工業化的輝煌年代,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拉動了上游產品的爆發性需求,催生了水泥、工程機械等投資領域上游的一批優秀公司,如海螺水泥、西山煤電、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2009年之後,中國進入以消費升級與互聯網革命爲代表的新階段,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和人口老齡化使得居民對消費品的質量和品牌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消費層次不斷升級。互聯網的快速普及顛覆性地改變了國人的精神消費模式和商業行爲,互聯網透明高效的雙向信息交流模式將“用戶體驗”推升至極致。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食品飲料、醫藥、互聯網與傳媒、消費類電子等領域的優秀公司正以不可思議的收入和利潤增速引領時代。“雖然對於一個公司來講,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它長盛不衰”(引自《浪潮之巔》),但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能趕上一波大潮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而,“聽風”投資模式,本質上是根據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的大趨勢,甄別出一定時期內快速增長的行業,這種能力在新興市場裏是彌足珍貴的。

所謂“識鳥”,是在大風起來之後識別出“鳥”,也即尋找到行業內的佼佼者,它們即便在風停之後仍能夠展翅高飛,因爲只有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真正能夠穿越潮起潮落週期的好公司,應該是在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產品力、渠道和財務狀況等四個方面具備綜合優勢的企業。而優秀公司的“護城河”也是動態的,在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如果企業不進行及時的調整或轉型,核心競爭力也會消失、“護城河”瞬間被穿越,因此需要我們持續動態地跟蹤和研究。

一個新行業或新產品的成長過程根據普及率可分爲四個階段。普及率從0%到5%左右是第一階段,5%到15%是第二階段,15%到50%左右是第三階段,50%到90%以上是第四階段。“聽風”投資模式最適合第二階段、以及第三階段的前期,在這個時期,消費者已接受新的商業形態,細分行業的產品或服務進入快速滲透期,行業規模迅速擴大,行業內大多數公司的收入都會高速增長。十年前的PC與軟件行業、近五年的電子商務行業、以及近三年的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等都曾處於這個階段。在此期間,行業內的上市公司,無論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都會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聽風”模式無疑是容易取得成功的。“識鳥”投資模式則比較適合於第三階段後期與第四階段。在這個時期,行業的業務模式與競爭格局相對較爲穩定,經過殘酷的優勝劣汰後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在產業鏈中,構築“護城河”、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開始主導行業發展,龍頭公司的毛利率開始持續提升、費用率下降,淨利率則不斷提高。以格力電器爲例,公司90年代末期跟隨行業快速增長,21世紀初開始進入殘酷的市場拼殺階段,競爭白熱化。2004年格力空調的市佔率爲13%,CR3集中度約40%,當年公司的毛利率爲16.5%、三項費用率爲14.1%、淨利率僅爲3.1%。但格力電器憑藉過硬的產品品質和精細化的營銷體系管理,市場份額逐年擴大,利潤率穩步回升,到2012年,格力的市佔率已經穩步上升到45%,CR3集中度達75%,毛利率上升到26.9%、淨利率達7.4%。在一個增速放緩、商業模式並不“性感”的行業發掘出具備堅實“護城河”和持續業績增長能力的行業領先型公司,無疑最考驗投研人員的功力。

巴菲特曾表示,投資時要先看公司過去十年的財務報表與經營表現,經過多輪週期波動考驗的公司(可口可樂、富國銀行等)才能進入投資範圍,即使是投資IBM,巴菲特也不是在科技熱潮中買入,而是待互聯網泡沫破裂、IBM轉型爲服務型公司後,纔將其作爲價值型股票買入。巴菲特的“抽菸屁股”的投資方法,本質上就是典型的“識鳥”模式。

從專業投資的角度來看,這兩種風格都可以取得成功。今年以來,對傳媒、電子、互聯網、環保等細分行業的投資是典型的“聽風”模式,這些行業都是順應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朝陽產業;而對雙匯發展、青島啤酒、格力電器、伊利股份等股票的投資是典型的“識鳥”模式,這些公司都是經歷殘酷市場競爭後奠定行業定位的龍頭公司。兩種模式在今年都以各自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業績。

“聽風”是積極進取、注重高成長的投資方法,要求基金經理具備對大趨勢研究的前瞻性與敏銳度,因爲“風向”轉變的規律具有不確定性,“風向”的變化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所以“聽風”模式在歷史長河中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徵。而“識鳥”是穩健、長期可持續的投資方法,是適合大型資產管理的主流投資模式。當然,最好的投資莫過於“在風中找到一隻鳥”,如果你在十幾年前的軟件時代早期投資了微軟、最近十年的互聯網大潮初期你投資了Google、騰訊等,那恭喜你,你已幸運地與有意無意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並肩,因爲分享到企業經營幾何級數的複利增長是專業投資者可遇不可求的夢想。

-------------------------------------------------------------------------

讀後感悟

聽風應有三種風,一曰天地之風,即世界之風。當今世界之風是什麼?低碳,環保,新能源,互聯網。二曰大王之風,即一國之風。就中國當前來看我以爲是一帶一路,資本市場。這些都是大風。三曰莊家之風,此乃小風,不談也罷。

做投資,應該是自上而下,從宏觀,到行業,再到公司,最後落實到操作。但絕大多數投資者,只有操作,沒有其他的。甚至很多人腦海中還認爲,有種技術指標,能夠萬試萬靈。有種高手的方法總是能夠抓住大牛股。在懂投資的人眼裏,這些散戶的思想就如同農村迷信一樣的無知。

迷信之所以能夠讓很多人深信 ,一是人的心中有這樣的需求。 二是他確實“表面”符合我們的邏輯想法。三是它產生於他們心態最脆弱的時候,趁虛而入。

當一個人生病了,那麼他有需求,他也相信看不好是因爲某種看不見的因素,而他虛弱、急切的心態,最容易使得迷信的思維深入腦海。

我們投資者也是一樣,當你剛入股市,當你經歷了幾年的虧損失去方向,當你覺得做股票好累好煩,而又急着想在市場賺錢,那麼那些技術大師,神奇指標就很容易讓你相信。特別是無數的大牛股被他們“事後”驗證了。真的太神奇的,所以你就信了。

我對懂的投資的人來說,這些迷信的投資者越多越好。這樣市場越容易犯錯誤,機會也就越多。有人說中國不適合價值投資,那我真是隻能“呵呵”了。中國這樣的市場波動性是最大的,更容易出現投資中最想找的“低估”。 那怎麼能說不適合價值投資呢?反而越成熟的市場,越難拿到低估的價格。就像A股的白馬股,他們幾乎沒有嚴重低估的時候的。

當然,價值投資裏面也有“神”,因爲他們賺大錢了。比如那年TMT的大牛市,產生了很多多年看好互聯網行業的股神投資者。不過我認爲這只是時勢造英雄罷了。爲什麼在11、12年沒有他們這樣強烈而又火熱的聲音呢。

市場永遠一樣,07年造就了分析師的神話。 13年造就了行業研究員的神話。未來還有神話,只是如果你教條式的跟着前人的思路走,那麼盈利和你沒關係。

我們要找的是牛股背後真的的規律。他就是“聽風與識鳥”

所謂“聽風”,並不是盲目追捧市場熱點的短期趨勢投資,而是跟隨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的大浪潮,敏銳地聽出“風”的方向,把握有限的歷史機會。“聽風”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只需要關心這方面的新聞、與行業人士多交流。當然,正面的信息要關注,反面的信息也得關注,很多時候恰恰是一些反面意見能夠帶來極大的收益。重要的是,掌握這些信息之後,不可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邏輯和立場,要靈活運用才能找到好的機會。“聽風”是一種大局觀,是一種“嗅覺”和“方向感”。大風來時豬都能飛上天什麼股票都能漲,“風口”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種觀點認爲:“識鳥”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需要花更多時間深入研究,大多數業餘投資者都不具備這種專業知識深度,搞不好容易走偏。然而很多業餘投資者受某些所謂專業投資者誤導,掉進了重“鳥”而輕“風”的誤區,結果是鳥沒找着,風卻錯過了。或者自認爲找到鳥了,等風,風卻不來,可惜了。

我對重風輕鳥的觀點不以爲然,我以爲應風鳥並重,如果非要分個輕重的話我認爲鳥更重。颱風口再大,豬飛的再高,颱風總要過去,這個時候我們要找的不是豬而是鳥,有風則御風而行,無風煽動那雙小翅膀就可以了。只要找到了好的企業好時好價假以時日風總要來的,集中兵力打打仗,打勝仗。好的企業沒有風利用企業內在價值的再生力同樣能飛,只是飛的高低罷了。如果風來了可以藉助風力可以飛的更高更遠。所以風是輔助的,切不可本質到末搞錯了主次就麻煩了。難不成沒有了東風赤壁之戰就不打了不成,仗還是要打的,只是借了東風會打的更輕鬆更徹底罷了。

聽風是趨勢,識鳥是價值。在價值的載體上再借助風力鳥可以飛的更高。我們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

--------------------------------------------------------------------------

做好股收藏家——談“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的投資理念

李 劍

本文作者是深圳一位成功而低調的證券投資家。他善於學習,勤于思考,在理解和運用巴菲特投資理論方面見解深刻獨到,被一些股民譽爲“中國瞭解巴菲特最深的人之一”;他總結的十二字投資策略“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已成爲很多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本文進一步系統闡述了他的投資理念,深入探討了如何選擇“好股”這一重要問題。

正文

股市是一個喧囂嘈雜的地方,很多在生活中比較明白的人一進股市便耳目失聰;股市又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很多在工作中較爲理性的人一進股市便方寸大亂;股市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地方,這個世界的變數和搏弈太多太多。因此,投資股票需要獨立思考,沉着鎮定;需要化繁爲簡,棄小就大,抓住主要矛盾;需要耐心持有,“以不變應萬變”,達到“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

人性是有弱點的,我也走過很長一段彎路,屬於比較愚笨之人。總結自己的投資過程,1999年到2002年期間特別重要。爲了清算1999年前因盲目投機幾乎導致破產的錯誤,連續三年讀了幾百本書,上千份財務報表,重點調查了十幾家上市公司,在對投資的思考上可謂絞盡腦汁,幾經痛苦,然而幾番實踐後“柳暗花明”,發現投資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條經驗,即:投資要大氣,選股要嚴格,買股要隨時,持股要耐心。

投資要大氣

股票投資應大氣。在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漲跌不定的氛圍之中,在牛市、熊市更迭交替、利多利空層出不窮的環境之下,應該高屋建瓴,抓住核心問題,以此爲指導,就容易解決賺錢的一切問題。核心問題是,從長期而言,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股市是永遠向上的。不管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改變不了股市長期向上的本質。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個世紀初是100點,現在已經超過了13000點;上證指數1990年是100點,現在已經躍過了5000點。作爲一個投資者,只需要嚴格的選股,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就行了。

具體而言,投資要大氣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上不要計較小的利益。比如一截波段,一點差價,甚至買入賣出時講究掛低掛高几分錢等等。關注蠅頭小利而成天炒來炒去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有些股民儘管也知道某個股票有極爲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十年能漲十倍,但卻在買入後老是盯着起起落落,計較幾塊錢的差價,倒來倒去,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也買不回來了,因小而失大。比如貴州茅臺、中國石油、招商銀行,很多股友都跟着我在極爲低廉的價格買到過,但一直持有到現在的人卻極少。事實上,世界頂尖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炒短線的。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知道,既然股市總體趨勢永遠向上,投資者就應有遠大的目標,牢牢抱住優秀公司的股票不爲所動,立志賺足利潤,依靠時間最終成爲億萬富翁。

二是操作中不要講究小的技巧。比如高拋低吸、止損、底部頂部、金字塔結構、時間之窗、黃金分割位、包括所謂的牛市策略、熊市策略等等都不外乎是技巧方面的東西,而不是智慧方面的東西。在技術分析中有1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裏面充滿着各類看似精妙的技巧,就象賭場裏的《21點必勝法一樣》,其實都是一些雕蟲小技,以此操作成功的能有幾人?其中波浪理論最爲典型,大浪裏面有小浪,小浪下面有細浪,走向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你怎麼操作?我後來投資股票,自定“五不主義”(曾經講過三不主義):不依大盤,不聽消息,不作預測,不重技巧,不信技術。技術分析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離公司的基本面,空對空地以價格變化去解釋一切,也就是本質和現象相脫離,或者是離開本質談現象。投資者應該擯棄一切技巧。這並不是說過頭話,而是重要的理念問題。古代項羽說過:“學劍,一人敵;學書,萬人敵!”將軍可以不是神槍手,但能指揮千軍萬馬。真正的蓋世高手是不要任何武器,空手就能致勝。買入並且長期持有雖然簡單,卻是智慧層面的東西。智慧高於技巧。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只要長期擁有極爲優秀的幾隻好股票,就享用不盡了,就象香港持有萬科18年而成爲鉅富的劉元生那樣。

三是心態穩。不去理會大盤的波動漲跌,也不要害怕類似“9·11”、金融危機以及最近的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等等這類突發性事件。心態不穩是長期投資的大敵。健全穩定的神經系統是投資制勝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也不要去預測短期的走勢而自尋煩惱,那其實是爲股市算命。股民一預測,上帝就發笑。我一直主張不要看盤,不要去看價格的紅綠跳躍,只要關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行了。1999年前我做了5年技術分析,下的功夫遠超過當年讀大學,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短期走勢無法預測,也不用去作短期預測。要說底部頂部,改革開放前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部”,而“頂部”這輩子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應關心是不是優秀的公司,着眼的是公司的未來,選擇的是長期持有,注重的是長期回報。

四是眼界高。氣魄大,眼界就高,就不會老盯着平庸的和失敗的公司,也就是不會去買垃圾股,就會下決心只擁有最優秀公司的股票,就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本領,磨練出一雙鷹一般銳利的眼睛,去辨別各種各樣的公司。我們要挑選的應該是極優秀的公司,不只是在行業中最佳,而且要在國內市場中最佳,最好還要將它們放在世界的大舞臺上考察比較。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選擇公司上面,要盡力使自己股票品種全是最好的,打開帳戶,鮮花盛開,而不是雜草叢生。

投資要大氣很重要,否則學價值投資就學不到精華。學價值投資當然比學技術分析和聽小道消息好得多,但並不等於就是學巴菲特,學巴菲特是要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追求卓越,追求大氣,有了大氣的思維,在思想意識上纔有遠大目標,目光纔可能長遠,思想纔可能崇高。做好人,買好股,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公司中去。榮毅仁先生的家訓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效仿:“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首先強調的也是立志要遠大。這是指導思想和投資理念中很重要的東西。

選股要嚴格

嚴格挑選股票是股票投資中的主要矛盾。投資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較低的風險取得較高的回報,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選好股票。什麼是投資哲學?這就是投資哲學。

回顧歷史,在所有傳統的股票投資理論中,最基本的理論就是“長期好友理論”了。這一理論有句名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它抓住了股市永遠向上這一關鍵問題,但可惜方法不夠嚴謹,思想不夠卓越。我主張批判繼承這一經典:反對“隨便買”,因爲“隨便買”會影響長期的收益水平,流於平庸;有些贊同“隨時買”,因爲“隨時買”適合大多數人;完全贊同“不要賣”,因爲“不要賣”抓住了投資的大方向。我的格言是“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

世界上許多投資大師的輝煌業績證明,嚴格選股是極爲重要的。下面着重談“嚴格選”的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隨機漫步理論”,這種理論莫名其妙的非常出名,它爲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的選股功課是徒勞的,經常舉出猴子擲飛鏢的例子來說明買股票用不着花工夫去認真選擇,選擇的結果與猴子亂擲的結果也差不了多少。這實驗雖然非常有趣,卻並不科學,並不能證明“隨便買”正確。因爲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被實驗者引向了猴子,卻忘了與猴子做類比的投資者是些平庸的投資者(準確地說是些華爾街的股評家)。因此,巴菲特嚴肅地指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話,我們這些人只有去喝西北風了。

要成爲一個卓越的投資者,就必須嚴格挑選極爲優秀的公司。我曾對採訪我的記者反覆說過,投資者要有“股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

那麼,什麼樣的股票纔是驚人的呢?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有生之年能擁有幾隻漲幅達到100倍的股票。我已經用五年時間擁有了幾隻漲幅十幾倍的股票,相信能有那麼一天,某隻股票在我的珍藏下漲幅能超過100倍。我已年過50,深感覺悟太晚,所以只敢提100倍。我對女兒的要求就不一樣了,是要在有生之年擁有幾隻漲幅超過300倍的股票。第二層意思是選擇的股票必須要“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要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察公司,無論怎麼苛刻,都挑不出影響公司長期成長和收益的毛病來,它是那樣地卓越和超羣。

很多人一聽100倍會有些喫驚,其實稍微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並不罕見。比如沃爾瑪和微軟公司上市也不過20~30年,股價都已漲了500~600倍之多,我們身邊的萬科按1990年的原始股股價一元計算,則已漲了1400多倍。

具體應該怎麼來選擇這樣的優秀上市公司或股票呢?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呢?我要強調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我自己就走過一段彎路,還差點鑽進牛角尖。注意研讀財務報表只是表明關心基本面,這與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這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於是學巴菲特。我認爲,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差異問題等等,纔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直接反映。閱讀財務報表含在調查裏面。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我思故我賺”,思考的重要性就在這裏。因爲要選擇極爲優秀的公司,光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要從大處着手,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你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我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時都找不出一個“獨一無二”出來,我就要放棄它了,儘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較低。如果有人問我某隻股票怎麼樣,我先會反問:“它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優勢?”

說到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很多人會以爲這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它包括核心競爭力,但不光是核心競爭力。嚴格說,核心競爭力是管理科學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兩個美國管理科學家在1990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它強調的是核心能力和技能。這種能力,只屬於我所說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一種,僅以此來作爲評判企業優劣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學是科學,投資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投資學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含義要豐富得多。否則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傻瓜都能賺錢”的公司了。

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有很多種,爲了更加易於理解“什麼是好股”,我歸納了主要的六種,可能互相之間會有點重合或者互爲因果。

第一,壟斷優勢。按照經濟學上的“壟斷”的含義,是指單一的出賣人或少數幾個出賣人控制着某一個行業的生產或銷售。我用自己的話說,就是獨家生意。或者說得長一點,是獨家經營,或者重要產品、服務的最先推出和獨家擁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就是獨家生意,在本地區本國獨此一家,別無競爭。美國輝瑞藥廠的偉哥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是獨霸天下。當然,壟斷除了獨家生意以外,還有一種叫寡頭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能發現,80%的市場和利潤被兩至三家最大的生產組織所擁有。銀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須通過萬事達或維薩兩家國際組織的網絡,世界上的碳酸性飲料的市場基本上就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國內牛奶的市場最大的兩家是蒙牛和伊利。不過,我更推崇的是獨家壟斷。

第二,資源優勢。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諸要素。很多公司都擁有各自的資源。資源的關鍵在於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比如江西銅業擁有銅礦,但卻還不具備獨佔的優勢,因爲很多銅業公司也有銅礦,不能算是最高等級。中國石油的等級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黃金鑽石等級更高一些,而鹽湖鉀肥所擁有的鉀鹽礦,則佔全國總量的近90%,這種資源的優勢就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又比如離開了茅臺鎮就生產不了茅臺酒,那麼茅臺酒廠資源優勢就具有獨佔性質。我最喜歡的是具有獨佔性質的資源優勢的公司。

第三,品牌優勢。有品牌的企業很多,有了品牌並不等於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品牌優勢的獨一無二簡單地說就是要強大,強大到行業第一。茅臺號稱國酒,同仁堂號稱國藥,耐克公司那簡單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產品的標識,已深深爲全世界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所喜愛。這種優勢也是巴菲特的最愛,他叫做消費獨佔,我有時把它叫做消費者心理霸佔,就是把消費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樣的產品,人家就要買這個牌子的,哪怕這個牌子貴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術優勢。也就是大家講得最多的核心競爭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團隊在決策、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技能,比如萬科公司,它在品牌強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團隊極爲優秀,能力太強,堪稱地產界第一。煙臺萬華的mdi製造技術獨家擁有。微軟的技術優勢簡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軟件產品不適用dows系統,你就麻煩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招商銀行的一卡通時,就深爲他們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所震動。一張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幣外幣全包含,而且比存摺易帶,又不暴露存款數字。這在當時可是全國領先。其後他們還不斷推出金融服務創新品種,一直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是能力技術優勢最直觀的例證。

第五,政策優勢。政策優勢主要是指政府爲加強相關產業的戰略位置,制訂有利於發展的行業政策與法規,使相關產業形成某種具有限制意義的優勢。除了專利保護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外,有個原產地域保護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檳酒。香檳是法國一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生產的氣泡酒才能叫香檳,別的地方就不行。政策優勢,就是指這種具有限制性質的優勢。雲南白藥,片仔癀,馬應龍三個公司的產品被列爲國家一類中藥保護品種,在很長時間內別人都不能生產,甚至也不能叫這個名字。茅臺鎮上也有別的酒廠,但只有茅臺酒廠的酒才能叫茅臺這個名字。

最後,行業優勢。行業分析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抉擇很重要的一步,有時甚至是投資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爲有些行業牛股成羣,投資的贏面高;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投資獲勝的概率低。這是因爲基本面確實如此:有些行業就是有先天優勢,有些行業註定要喫虧。有些行業就是穩定增長,沒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飲料業;有些行業就是門檻高,大部分企業進不來,比如航天業;有些行業就是有提價能力,不會你殺價我也殺價,比如奢侈品行業;有些行業的產品就是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業就是集中度高,它們的優勢就是競爭對手少,比如銀行業、保險業,更不要說交易所和銀行卡國際組織。有專家喜歡用行業利潤永遠趨向平均化的經濟學理論與我辯論,意思是當一個行業擁有暴利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人和企業進入,從而帶來行業利潤最後平均化。其實這只是一般而論,很多情況並不如此,因爲行業壁壘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擁有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就有了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贏利能力?比如自來水、電力、燃氣、橋樑、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錢的不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廣深鐵路表現不佳,11年只漲了一倍多。鐵路是高度壟斷行業,業務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賺錢就是因爲事關民生票價不能亂提。張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當沒有能幹的管理層去經營去繼續開發的時候,它根本就贏不了利。很多公司擁有資源優勢,但當國際商品資源價格處於低潮時,它也是一籌莫展。我們投資股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優勢最終也還得落實在收益上。

那麼,極爲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我前面說過要“股不驚人誓不休”。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茅臺,招商銀行,萬科就超過了30%。蒙牛在前幾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0%。

有了某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極強的贏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bb機剛出來的時候風光無限,但沒幾年就不行了。柯達、樂凱等生產膠捲的公司由於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眼光更爲長遠,思想更爲深刻。這就需要這個公司“萬千寵愛在一身”,也就是多種競爭優勢都具有。

可能會有人說,您說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難尋覓。其實在我的持股名單中符合的就不止一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用條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當然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你發了上等願,至少能結中等緣吧。我主要是提供一個嚴格的思路,在挑選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錦上添花,沒有止境。這纔是追求卓越,這纔是無懈可擊。

談了這麼多,一直沒有談到價格,價格不太重要嗎?不是的,價格當然重要,“安全空間”這個詞簡直是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好公司加上好價格纔是好股票。我曾經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概括爲十二個字: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就已經把好價包括在內了。但我們談的主要問題是優秀公司的問題。同時我認爲,相對價格來說,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價;先定性,再定量。這也是一種投資哲學。

買股要隨時

買股要隨時,就是主張“隨時買”。必須申明,這是針對大多數人尤其是有穩定後續資金的工薪階層而言的。

經常有人面容嚴峻地向我提出:“隨時買,價格不用管了嗎?萬一買到高價的怎麼辦?”其實,提問題的朋友沒有深思熟慮過,價格問題是個複雜的問題,在實踐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問題,能力圈之外的問題。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時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機之後這樣的大機會,當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難測,風雲莫辨,不確定性是主流,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來對付。我的經驗是,努力捕捉機會也會喪失機會,放棄這樣努力也許就逮住了更多機會。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動太多的腦筋去想買入時機的問題,也不要成天去盤算市贏率的高低。不同的人蔘加工作有先後,入市時間有早晚,一旦決定投資,難免會買到高點低點,但有了嚴格選和不要賣,即使是不那麼幸運,最終還是會大獲全勝。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擁幾百億現金不出手,並表示願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適價格)的例子,來反駁我的“隨時買”,甚至指責我有背離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經過再三思考,堅信這並無大錯,尤其是這麼多年,眼見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貴州茅臺、招商銀行、港交所等股票的價格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結果或者是永遠無法買到,或者是失去耐心買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學習巴菲特不能教條的重要意義。不要忘了,在美國投資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組成人員狀況的調查中,儘管頂尖的往往是職業投資者,但人數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戰以後簡單買入並且長期持有的普通投資者。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過一段精闢的話:“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就是“沒錢靠體力,錢少靠智力,錢多靠掌握時機”。坐擁幾百億現金的巴菲特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屬於世界頂尖“錢多”的那一類。我的這個“隨時買”不包括擁有大資金的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只是針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大多數人屬於“錢少”的工薪階層,每月有固定的工資獎金收入,“隨時買”就是每個月都用工資獎金的剩餘部分買,這種固定的買法最終能使買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但由於嚴格挑選,買到的基本上是優秀公司的股票,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是極爲可觀。這是靠智力的買法,只要實施,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爲億萬富翁。不信的話,看看我給出的這個方法:

深圳的年輕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麼一對情侶如有毅力又有恆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個月各拿出600元來進行投資,按月買進那些平均利潤遞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無論如何都不再賣出。40年後,就輕鬆成爲億萬富翁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計算一下。

當然,選到平均每年不低於20%增長的優秀股票有一定難度。但工資獎金是會不斷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資,不就好事易成了嗎?

持股要耐心

投資的辯證法在於:該複雜的複雜,該簡單的簡單。“選股要嚴格”,屬於複雜的範圍,但“買股要隨時”和“持股要耐心”則格外簡單,就象風暴之後天空特別碧藍一樣。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很多極具智慧的話語,如“不戰而勝”,“無爲而無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別是“大道至簡”和“以不變應萬變”這兩句話。把這些用來指導投資,就成了輕鬆賺錢的學問。也就是說,精選了好股以後,把好股簡單的留起來就行了。我曾經說過:“象集郵一樣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愛說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沒動一下,你怎麼能守得住?其實我在生活中是個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資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樣,你不長期持有就很難穩賺不賠,很難成就一番事業。發財要有耐心,這是千真萬確的。賭場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概率纔多少?收藏的發財概率比賭博和摸彩要高一點,但收藏到珍品真跡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贗品什麼的;做期貨、買權證的發財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點,但長期成功的實在太少;短線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總體而言,失敗多於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和房地產成爲億萬富翁。這些認識在前面說過,也是經過慘痛的失敗才換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僅次於“眼力”。我經常建議朋友,在你的投資字典裏刪掉那個“賣”字。

沒有豐富投資實踐的人大多會想,如果結合短線,不是賺得更多嗎?這是不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經驗的股民往往會問:“難道漲的太高也不賣嗎?” 我的回答是不要賣。因爲有些東西說說容易,就像低買高賣,實際操作時很難判斷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就象無法判斷明天是漲還是跌一樣。很多短線利潤是要放棄的,因爲放棄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纔能有得,這就是辯證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實踐證明,判斷高低漲跌這些東西太複雜了,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它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芝麻不抱西瓜。如貴州茅臺、招商銀行、萬科哪天賣合適?哪天賣都不合適。從長期趨勢看,任何賣出好公司的行爲都是愚蠢的,逆經濟發展潮流的行爲。其結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個局部戰役中獲勝,而在全局上落敗。股市上流傳着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些東西的影響還非常之大,比如“高拋低吸”就是一例。我們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低拋高吸,大盤一向上就追漲,大盤一下跌就斬倉;上證指數跌到1000點時,每日成交量只有幾十個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低吸”,上證指數漲到5000點時,每日成交量高達兩三千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高拋”。再說,判斷高低也是個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智慧層面的東西。小賺靠技巧,大賺靠智慧。爲什麼股市中最後總是賺錢的人少呢?這和過度操作有關。許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謂的時機,不停地想低吸高拋。但真有幾個人成功?還是舉大家都知道的劉元生先生長期持有萬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簡單持有,買了就不賣。其實這18年中萬科股票有無數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拋低吸,能從幾百萬變成幾個億嗎?技巧層面的東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並沒有給很多人帶來可觀的收益,至少在電腦房裏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況大致是這樣。人們經常會忽視:最好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談到這裏,或會有股民質疑:“難道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變壞,你也堅持不賣嗎?”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這種情況,還是可以堅持不賣。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認爲這是對的,而且這是經過認真思考和實踐過的。我很喜歡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個股票的長期投資組合,中間有一個股票出了問題,由於選的都是極爲優秀的公司,那麼我們持有的其他九個股票還是在給你賺大錢,幾十年後,也就是一個億和九千萬的差別而已。何況那隻股票也不會跌到零。就算你在某個優秀公司基本面出問題之後成功賣出,只是在策略上對了,戰略上你卻錯了。你可能失去獲得將來長期收益的大好機會,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於變得過於關心,由藏家變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一點哲學思維。進一步說,一個優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問題,你可能事後才知道,而這時股價已經下跌了不少,這時賣出很難說是正確的行動。也許,情況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繼續買進了。有幾個例子很說明問題。一個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戰”。1990年前後,花旗銀行因房貸和拉美業務的拖累而陷入困境,當時許多人瘋狂出逃,股價掉得一塌糊塗。這個時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斷注資增持。4年之後,花旗銀行終於渡過難關,有着堅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爲最大的單一股東,十幾年後又成了最大贏家,一舉收穫近百億美元!佔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說他總是在尋找同樣的東西,那就是國際上知名的公司,它們擁有健康穩固的根基,但卻陷入了暫時的困難之中。另一個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長鄭俊懷被抓,基本面出現了問題,股價從14元掉到9元。我身邊的一些朋友有些驚慌,我則勸他們在9元時再買進並一直持有,現在聽我建議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發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後基本面不佳,但從1990年就開始一直持有的人還是大大的贏家。

可能還有人會問:“如果我需要用錢也不賣嗎?”這個嚴格地說是個投資以外的問題。需要用錢有很多種情況,除非牽涉到極其巨大的家庭或個人的劇變,需要大筆的錢來救急和轉危爲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錢,你還堅持不賣,那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投資就是要讓自己和家人幸福安樂。一般情況下,要學會堅持不賣,否則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各種藉口把優秀的好股票賣出去。等到賺了大錢之後,就能體會到那種意義了。到那時對資產結構進行一點調整,都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事。對於投資者來說,首要考慮的是怎麼賺,而不是怎麼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還會有人問到:“當我們發現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賣呢?”我的回答是,這種情況不叫賣,叫換股,因爲總的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沒有變,還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頻繁,這是可以考慮的。對於非職業投資者,我還是傾向於不賣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後來的收入再買進。因爲深思熟慮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換股變成炒來炒去。

在這裏,我想再舉一個深圳人有親身感受的例子來說明爲什麼要長期持有。大多數深圳人既買房又炒股,這幾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說兩個市場的贏輸概率應該差不多。然而統計數據表明,買房賺錢的高達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統計中,在股市牛氣沖天時居然有30%的人虧損。什麼原因?買房的人很少頻繁地“炒短線”,而炒股的人卻不少有“手癢症”或“多動症”。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關心賣的人多,而想當收藏家的不多。其實,賣掉好公司的股票纔是最大的風險。“炒”是投機者心中的魔鬼。澳門賭王何鴻燊在回答記者有關什麼是賭博贏錢的訣竅時,說的是“不賭”。如果有人問我炒股賺錢的訣竅,我的回答是“不炒”。我們買的是極爲優秀的企業,它們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爲寶貴的資源、最有前途的產品,處在最好的行業中,也有最能幹的經營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勞永逸。股市其實是一個“烏龜”打敗“兔子”、“懶人”戰勝“忙人”、“笨人”戰勝“聰明人”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