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阿荣博堪布

有四种心念或行为会使我们的修行失去其本应有的价值:嗔怒、夸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

经论上说,一念嗔心,能摧毁一千大劫里上供下施积累的福德善根。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好像都不太有耐心,如果事情没有按期待的样子发展,便爱发急。修行过程中,往往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因缘也并不总像期望的那样圆满,如果总是顺着自己的习气,恐怕嗔恼的时候会很多,我们可有足够的福德善根供摧毁?

大家觉得凡事只有符合自己的意愿,才能快乐;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快乐。不过说实在的,好像从无始以来,我们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结果呢,就是我们还在轮回里很不快乐。可见随心所欲并没能让我们更快乐,既然如此,事不遂愿也就不必看得太严重了。

第二种过患是夸耀。堪布阿琼仁波切在他的大圆满前行讲义里说:“有些人只是办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就在走路的人前坐着讲,在骑马的人前站着讲。”想象一下那是多么滑稽的一幕:挡在路上非不让人走,要跟人家说自己的功德。

这种夸耀的风气如今应该比阿琼仁波切那个年代更盛了吧。

有一位很有意思的居士曾经对我说:“师父,现在大家都喜欢做功德,我喜欢做阴德。”我就问:“功德和阴德有什么不同吗?”他说:“功德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阴德是不让别人知道。”哦,原来功德和阴德是这么一回事,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第三种过患是懊悔。悔总是和疑相提并论。对修持佛法的功德心存疑虑,就会数数生起后悔之心。

比如,你可能会在上供下施之后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那个东西要是没有供养或布施掉就好了!”这是因为你怀疑那次供养或布施真有那么大的意义。或者有时候你会想:“要是没有花那么多精力学佛就好了,为了学佛放弃了很多挣钱、发展事业的机会,现在才这样不如意!”诸如此类的懊悔之心,究其根源都是对佛法修行能带来的利益心存怀疑。

第四种过患是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有人觉得如果把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了,自己不就没有功德了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把功德回向众生,众生也包括你,你怎么就会没有功德了呢?

功德不回向众生当然也不会消失,只不过这种善业果报享用一次就穷尽了。

有时候人们倒不是因为舍不得功德,只是忘了回向,毕竟回向与我们习惯的行为模式太不一样了,好比随时都得想着把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贡献出来,与所有人分享。

没有三殊胜摄持,嗔怒、夸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这四者当中任何一个都能损耗我们的善根。

如果尚不熟悉三殊胜的修持,不能在平时做事时总记得以三殊胜来摄持(当然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比如你不会每做一件事都在开始时按一下暂停键——稍等一下,我先发个菩提心:为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而洗这个碗、出这个门等等),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在每天早上发心:愿我今天做的一切都能利于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觉悟实相。然后,我们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晚上睡觉前做回向:我今天所做一切善法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愿他们因为我的所作所为而得到真实利益。

当然,能随时以三殊胜摄持自己的言行,那是最好不过。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我们的心灵是一亩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享受,却让心田前所未有地干涸荒芜,拥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虚。这本书结合传统禅修方法,在撇清误区、树立正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身心轻安,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发掘内心的安乐之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