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被稱爲動物界的活化石,是我國獨有的生物,被稱爲我國的國寶。

在動物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熊貓坐在一旁,悠閒地喫竹子。那麼,你知道野生大熊貓是怎樣的生活狀態嗎?

事實上,大熊貓從動物學分類來看的話,依然屬於食肉動物,因爲它的消化道、牙齒等,都展現出食肉動物的基本特徵。

那麼,大熊貓爲何不喫肉,改喫竹子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有很多種說法,不一而足。其中一種說法認爲,800萬年前演化出來的大熊貓在經歷了500萬年的歲月,來到了距今300萬年的冰河時期。這個時期,獵物非常少,大熊貓爲了生存,不得不改喫竹子。

看起來,大熊貓似乎還沒有適應這種新的食物,就像我們上面說的,它的消化系統依然還保留着食肉動物的基本特徵。因此,儘管它們如此愛喫竹子,但只有17%的營養能夠被它們吸收,絕大部分都無法吸收最終被排泄掉。爲了從這可憐的17%的營養物質中汲取足夠的能量,大熊貓每天要喫將近25斤的竹子纔可以。因此,一天24個小時中,大熊貓需要花12個小時在喫上。

一般來說,竹子剛剛萌發的時候,是大熊貓最開心的時候。此時,竹子不僅口感更好,而且也有相對更高的營養。而到了竹子少的季節,它們甚至不得不爬到海拔4000米的高處去找食物。這對於它們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生物學家指出:即使是在如此高海拔的區域,一隻大熊貓如果全力奔跑,也比在運動場上的劉翔跑得還快。

而如果面對食物更加貧乏的季節,熊貓將會展現出自己食肉動物的本性,變成一個兇悍的獵手。

儘管在漫長的歲月裏,熊貓們習慣了喫竹子,但是它們捕獵的技巧依然沒有生疏。昆蟲、鳥類、齧齒動物等,都是大熊貓菜單上的對象。它們愛喫一種叫做竹鼠的生物,這種生物喜歡鑽到竹子的根部,將竹子“釜底抽薪”。因此,大熊貓喫竹鼠,不僅可以解決眼前的伙食,還能保證自己的主食不被掠奪、破壞。

在動物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熊貓在一起嬉戲、打鬧、互相坑隊友。可是,在野外環境下,大熊貓其實是一種獨居動物。它們不喜歡自己的領地有同類出現,而它們自己也會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間”。

生物學家介紹,野生大熊貓的領地範圍一般有5平方公里,也就是9個北京故宮那麼大。每一隻大熊貓都會通過尾巴下面的腺體分泌出獨特的物質來標記領地,其他大熊貓靠近時就可以通過這個信息判斷這個領主的性別、年齡、繁殖狀態等信息,遠比人類的電子設備要強大得多。

據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統計,現在全世界大約有不到1900只野生大熊貓。當然了,這些野生大熊貓全都分佈在我國境內。另外,還有大約300只大熊貓,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生活。

要說明的是,目前,大熊貓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重新認定,成爲了易危動物,而不是瀕危動物。簡單來說,大熊貓已經沒有當初發現時那麼危險,只要不出意外,它們就不會滅絕。而它們之所以能夠免於滅絕,還要感謝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在他們的努力下,相信還有更多的生物免於被自然淘汰,陪我們一直走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