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波西米亞狂想曲》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和反響,說實話有點讓人意外。嚴格地說這並不是一部很精緻的電影,但它講述的和所要表達的,成功地虜獲了觀衆的心。

皇后樂隊和他們的音樂是永恆的經典,而且至今仍在不同領域被傳唱着,承載着、傳遞着人們的各種情緒和精神。而主唱弗雷迪的奮鬥與掙扎、愛與痛苦、生活與藝術,在當下浮華又追求平權的環境中,讓人感悟又給人鼓舞。那些難忘的時光,那些不滅的感動,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讓人爲之心狂。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波西米亞狂想曲》讓我想起了差不多十年前的一部電影——一部用類似形式來表現的音樂傳記電影——2007年的《控制》。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控制》再現的是英國“後朋克”樂隊“Joy Division”(國內有“快樂小分隊”、“快樂分裂”、“快樂部”等各種譯名)尤其是主唱伊恩·柯蒂斯的故事。這支於1977年成軍、到1980年因主唱伊恩自殺而宣告解散的樂隊,儘管只有短短几年的活躍時間,但其音樂也隨着世代而流傳。當人們細數英倫搖滾的光輝與點滴時,“Joy Division”以其音樂的獨特風格和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代表。

《控制》當年推出時,也在樂迷及影迷中產生過積極的迴響,但其影響力跟現在的《波西米亞狂想曲》還是不能比的。除了樂隊和主角相對小衆一些之外,兩者不同的音樂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這電影氣勢的走向。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伊恩是個壓抑、孤僻的人,最後的歲月還飽受癲癇病痛以及情感的折磨,更變得喜怒無常,不可親近。對藝術家來說,痛苦是靈感的來源或者就是其表現的主題,浴火後的美與情通過作品來表達。伊恩的音樂觸動了無數人,但卻無法讓他自己被拯救。弗雷迪也有很多痛苦,但他的音樂和歌聲是激昂和驕傲的,儘管有不如意,但他還有音樂,並以之來戰鬥。

這裏要說的,不是不同風格的音樂有優劣之分,而是在電影本身“乏善可陳”的情況下,其表現的對象就代表着電影的魅力。伊恩並不是個沒有魅力的人,但在影片小心又俗套的處理下,他的悲劇性和傳奇性都被消解了,對不瞭解他的觀衆而言,他不過是個孤獨的過客而已。(對熟悉喜歡他的人來說更不能接受,虧得導演還拍過Joy Division的紀錄片。)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爲名人做傳不容易。雖說越爭議越精彩,但對面向大衆尤其是有商業訴求的電影來說,越爭議也越小心。儘管作品的質量取決於創作者的能力,但“安全”也限制了想象力。

當然,還是有“無所顧忌”的,比如《席德與南茜》。在這部電影中,席德“醜態”百出,但應該沒人會爲其辯護。作爲“性槍手”樂隊以及朋克運動的代表人物,席德的瘋狂與毀滅,便是他的魅力。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席德與南茜》在表現席德巔峯生涯的同時,選取了他和女友南茜之間羈絆作一道“觀測窗”。當大多數搖滾人在爲“第三者”煩惱的時候,席德心裏只有南茜。但兩人的結合依然是消極的,他們可以互相安慰依靠,手牽着手一起沉淪。席德以及他所代表的朋克精神,在用力地叫囂着,但本身卻脆弱無比。但這種脆弱,以及瘋狂,在虛僞、沉悶的現實面前,又有點可愛,讓尋求自由的人也隨之而舞。

《席德與南茜》的導演亞力克斯·考克斯,名氣不大,另兩部比較有名的作品《烽火怪傑》和《追討者》都出過“標準收藏版”。另外,影片的兩位主演加里·奧德曼跟科洛·韋伯也跟影片一起爲觀衆所熱議。

還有一部比較有名的搖滾名人傳記是由奧利弗·斯通執導的《大門》。儘管是大導演出手,但影片還是備受爭議。大門樂隊的靈魂,當然就是其主唱吉姆·莫里森。影片一開始試圖還原這個受到垮掉派影響的青年的詩人氣質,但很快就淹沒於搖滾明星的“日常”:紙醉金迷的墮落以及情感的不安於室。情感特別是愛情,對人物來說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在表現上,有時候還是需要超然一點,才能表現出特殊性,而不落於俗套。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大門”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迷幻”。影片在這方面的表現倒是很出色,通過構圖、色彩、光影、剪輯等,在視覺上營造着迷人的氛圍。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爲避開“名人效應”的麻煩和限制,又要致敬和懷念,一些創作者會走另一條改編之路。以經典人物原型但不指名道姓,這樣在主題的表現跟內容的選擇上也可以更靈活、豐富。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天鵝絨金礦》和《歌聲淚痕》。

《天鵝絨金礦》致敬“華麗搖滾”,由一個粉絲兼同道的記者去回顧這段光輝歲月。影片在人物設置上相對複雜一些,除了以大衛·鮑伊和伊基·波普爲基本原型外,還混合了馬克·波倫(Marc Bolan,“T-Rex”主唱,“華麗”始祖之一)和婁·裏德(地下絲絨樂隊,有一張安迪·沃霍爾設計的香蕉封面的著名唱片,以及“第一張地下絲絨的專輯在最初五年只賣出了3萬張,但每個購買它的人後來都成立了自己的樂隊”的評語。)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華麗搖滾也好,朋克也好,都以夢想和自由爲生,又在僞裝之下爲所欲爲,曖昧着,墮落着。先行者們激發了靈感,也燃燒了靈魂。他們的光彩和榮耀,穿透了圍築人們心靈的牆。

主演之一的喬納森·萊斯·梅耶斯,因本片的妖嬈而爲人所熟知,後來他還演了電視般的《貓王》,並在《都鐸王朝》中扮演亨利八世。另一位主演伊萬·麥克格雷格正在向前奔跑,之前他已經出演了丹尼·博伊爾的《淺墳》和《猜火車》,還有彼得·格林納威的《枕邊書》等(《猜火車》也是“搖滾電影”,還有好聽的原聲,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疇內)。

《歌聲淚痕》以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詹尼斯·喬普林爲原型,塑造了一個渴望被愛而屢屢受傷、在舞臺的榮耀與掌聲背後有着難以排解的孤獨與痛苦的悲劇性女人角色。本片的演唱會場景絕對是影史最佳之一,百老匯出身的主演貝特·米德勒精彩獻唱了“The Rose”、“When a Man Loves a Woman”、“Stay With Me”等多首經典歌曲,成功演繹了那種情緒之巔、失控邊緣的“絕唱”。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你們能原諒我嗎……好吧,我原諒你們……”她在臺上說道。

音樂人自帶“粉絲和流量”,電影公司很願意爲他們來拍電影。而且不一定要事後再來懷念追憶,趁着歌手當紅讓歌手自己來演也省事。

這樣的電影,一類是技術含量不太高的勵志奮鬥史,代表作有阿姆的《8英里》,還有年代比較久遠一點、影響力有限的(就電影而言)王子的《紫雨》。同名歌曲《紫雨》也是王子的代表作。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另一類是根據歌手特色打造的“音樂電影”。比較通俗一點的有貓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演的一系列電影。藝術一點,有披頭士的《一夜狂歡》、《救命》等,兩片的導演都是理查德·萊斯特。理查德·萊斯特拍過不少優秀喜劇,《坐臥兩用室》、《春光滿古城》等,後來還參與了《超人》系列電影。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滾石樂隊主唱米克·賈格爾也演過一部名爲《迷幻演出》(Performance 1970)的電影。這部風格獨特兩段式電影,講了一個逃亡中的幫派分子隱藏在一個地下室裏,他爲房子主人米克·賈格爾和他兩位同居女伴不事生產的波希米亞生活作風所震驚,並漸漸被吸引。米克·賈格爾算是本色演出,並唱了“Memo From Turner”。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米克·賈格爾

《迷幻演出》由大導演尼古拉斯·羅伊格和唐納德·卡梅爾聯合執導。唐納德·卡梅爾的作品不多,有一部是有陳沖參與的《狂野邊緣》,裏面有陳沖和安·海切的激情表演。

另外還有肯·羅素爲誰人樂隊(The Who,著名美劇《犯罪現場調查》的主題曲就是他們唱的)拍攝的《衝破黑暗谷》(“Tommy” 1975)。“Tommy” 也是誰人樂隊最著名的一張搖滾歌劇專輯的名稱,電影也是以專輯爲藍本來創作的,所以《衝破黑暗谷》也就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搖滾歌劇電影,或者說是一部大型MV。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說到“MV”就會想到著名的《迷牆》了。“Pink Floyd The Wall”,當然就是關於平克·弗洛伊德樂隊和他們的《迷牆》了。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迷牆》的導演艾倫·帕克,還拍過另外一部關於樂隊的電影《追夢者》。喜歡黑人靈魂樂的都柏林青年組樂隊,成員五湖四海,是一出小人物追夢記。電影獲得成功之後,影片中的樂隊還真的在現實中也展開自己的巡迴表演,也算是一段佳話。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跟《追夢者》有類似狀況的,就是當年在臺灣地區大熱、創下票房紀錄的電影《海角七號》。影片的成功當然不是因爲愛情或記憶,而是其在地性和音樂性,是華語影壇難得的類型。戲裏的樂隊在戲外也大受歡迎,獲得了不少表演的機會。不過,這個樂隊有幾位成員(茂伯跟小女生大大),演員本身並不擅長樂器,真要表演的時候就比較辛苦了。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在華語影壇有比較多參與電影的樂隊就是香港的Beyond。Beyond主演過一部《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講的是城市青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就是工作、賺錢不稱心的故事。雖然最後也組成樂隊“理想”了一把,但影片本身跟音樂沒啥關係就不多說了。

本文從傳記類電影出發,簡單講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搖滾電影。當然,搖滾電影還有很多,根植於音樂本身的養分可以有無限的發想。最後再說一部有趣的電影,一部以僞紀錄片形式呈現、少有的喜劇搖滾電影《搖滾萬萬歲》。一支傳奇樂隊Spinal Tap展開了一次復出巡演,儘管難掩其過氣、落伍之勢,但他們還是有自己的堅持。影片以諷刺爲能事,搭配各種中二的橋段,相當可愛。

從《波西米亞狂想曲》說起,那些搖滾的電影和電影裏的搖滾

影片中杜撰的樂隊,後來在現實中也上路了。這也算是影片諷刺的餘韻吧。另外,也可以說搖滾是聯結現實與理想的橋樑,讓人可以放縱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