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韓國超市在酒類商品貨架旁貼有提示牌,呼籲民衆不要購買日本產品。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偉民 本報記者 倪 浩 ●張 靜

在韓國12日宣佈將在9月中旬把日本移出貿易“白色清單”,作爲對日本政府對韓實施出口管制的反制措施之後,韓日兩國民間和政商各界由貿易爭端引發的對抗情緒得到進一步發酵。最新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韓國在此次爭端中已開始承擔外貿惡化的壓力。

日媒:韓國反制影響有限

《讀賣新聞》13日稱,雖然韓國政府制定的戰略物資達1735種,但是從韓國向日本出口的產品主要是石油製品、鋼鐵、一般機械等大都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得的產品,有種觀點認爲,此次韓國的行動對日本影響有限。

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12日援引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稱,日本2018年度從韓國進口3.55萬億日元,韓國位列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沙特之後,排名第五。日本從韓國進口的主要商品類別是:包括汽油在內的石油製品、鋼鐵、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有機化合物、以及非鐵金屬、金屬製品和汽車零部件等。共同社稱,與依賴從日本進口原材料的韓國製造業相比,對韓國依存度較低的日本所受影響有限。該措施是文在寅政府面向國內輿論對策的用意強烈。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1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着類似韓日間貿易白名單性質的貿易限制制度,只不過存在方式多種多樣。陳言認爲,韓日之間的貿易對峙對雙方尤其是對韓國的影響非常明顯。日本對韓國核心器件和原材料的限制進一步收緊後,導致很多日本企業無法與韓國進行正常的貿易,讓韓日貿易關係非常緊張。

日企在韓受抵制

根據《韓民族新聞》13日的報道,在韓國一年銷售額超過100億韓元的日本化妝品企業DHC因爲“厭韓視頻”被推向了輿論批判的中心。出演DHC子公司“DHC TV”網絡節目的日本專家對韓國進行挖苦諷刺,引發部分韓國人要求“DHC退出韓國”的呼聲。韓國店面數量排名前三的化妝品綜合商店均宣佈停售DHC產品。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也被貿易爭端波及。共同社上週報道稱,日本迅銷公司將關閉在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家門店。未透露具體關店日期。迅銷方面稱此次關店是由於租賃合同到期,與抵制日貨運動無關。

韓國KBS電視臺13日的報道稱,如果韓國人赴日旅行減少80%,明年日本經濟增長率或將下降0.1個百分點。韓國還在醞釀新的對日製裁反制措施,其中就包括“撒手鐧”——DRAM芯片。韓國青瓦臺國家安保室第二次長金鉉宗13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該領域韓國產品的全球市場的份額高達72.4%,如果斷貨兩個月,全球2.3億部智能手機的生產都會受到影響。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韓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三星電子等企業向日本出口的DRAM總額高達2萬億至3萬億韓元,如果這種產品供應前景不明朗,日本顯示器和遊戲機等主力電子產業將集體陷入恐慌。

文在寅宣稱“基本面良好”

韓日貿易戰和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導致韓國經濟亮起紅燈。根據韓國MBC電視臺13日的報道,韓國國稅廳當天公佈的數據顯示,韓國8月1日至10日對外出口總額爲11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1%。其中半導體出口下降34.2%,石化產品出口下降26.3%,汽車出口下降6%。在主要貿易對象國中,對日出口同比下降32.3%,對日進口同比下降18.8%,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受日本對韓限制出口管制措施和韓國國內的抵制日貨運動影響,7月1日至25日韓國從日本進口商品出現劇烈下滑趨勢,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船舶-67%,無線通訊設備-25.7%,汽車-25.5%,家電-20%,精密化學原料-18.1%。

韓國總統文在寅則繼續爲本國經濟打氣。韓聯社13日的報道稱,文在寅當天在青瓦臺主持召開國務會議時表示,韓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穆迪和惠譽等國際信用評級公司近期都將韓國主權信用評級維持“AA-”不變,未來信用評級展望也繼續維穩。

儘管韓國政府信心滿滿,但韓國企業顯然並不是這樣。根據《韓國經濟》13日的報道,超過七成的韓國企業認爲,要實現全部關鍵原材料國產化是不可能的,有56.7%的受訪企業將認爲韓日貿易戰將持續到明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