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设置县的主要参数是人口或编户,也就是讲,当一个地区或区域的人或编户超过了规定的数量,使地方政府的征税和管理工作量增大,就可以或应该立府建县。古代,农业落后,收成很低,如遇自然灾害,产量更低。粮食不足,营养不良,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人的寿命很短,婴儿死亡率很高。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似乎就是人寿的极限,而八十岁的老人就会被视为“祥瑞”,被编入地方志中。再加上战争、瘟疫、疾病等因素,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是较低的。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建立南宋王朝,大量北方豪门望族随政府南迁江南,政权南迁使政治中心南移江南,促进江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从青龙镇到上海县 原来是因为对付偷税漏税 上海才得以崛起

中国的北方多陆地,以车载陆运为主,而南方是水乡,以舟楫水运为主。当南北议和后,南宋王朝为了扩大和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与北方的正常贸易,开展和加强对水上航运、贸易的管理和征税,在多处水上航运的冲要之地设立“市舶司”,所谓市舶司,可以理解为早期的海关。

明沈德符(1578—1642年)字景倩,浙江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其《万历野获编·卷十二户部·海上市舶司》中说: 按,市易之制,从古有之。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

南宋的市舶司相当于后来省一级的机构,其下为分司,称之“市舶务”,但在行文中“司”与“务”往往混用,犹如今日的海关一样,凡有海关处一律称之“海关”一样。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建炎四年(1130年),提举两浙路市舶刘无极言:“近准户部符,仰从长度,将秀州华亭县市舶务移就通惠镇,其经久可行,事状保明申请施行。今相度欲且存华亭市舶务,却乞令通惠镇税务监官,招邀舶船到岸,即依市舶法就本州抽解。每月于市舶务轮差专评一名前去主管,候将来见得通惠镇商贾免盘驳之劳,往来通快,货物兴盛,即将华亭市舶务移就本镇置立。”诏:“依”。

原来,在设立两浙市舶司时,在其辖下的几个县设市舶务,华亭市舶务即其中之一,衙门设在华亭县,但真正的水上贸易和征税在青龙镇,也就是通惠镇,商船泊在青龙镇,要到华亭县城去“报关”;华亭务养了一批官僚,只拿钱,不办事,还凭借上级特派官吏的身份胡作非为,于是才决定将华亭务迁到青龙镇。据同书记载,“绍兴三年(1133年),两浙提举市舶司有临安府(即杭州)、明州(即宁波)、温州、秀州华亭、青龙五处市舶务。”小小的青龙镇市舶务与各州的市舶务并列,说明青龙镇在航运和贸易上的地位。

从青龙镇到上海县 原来是因为对付偷税漏税 上海才得以崛起

青龙镇原来在吴淞江的南岸,是滨吴淞江的。南宋迁都临安,政治中心南移促进江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同时又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耕地不足,于是政府就动员百姓开垦荒田,“向滩涂要田”!

根据旧制,政府把农田分作上、中、下三等,根据土地的优劣分档次确定税额,对新开垦的土地,在三到五年内免税,期满后参照下等耕地征税。太湖流域几乎没有山,多的是河流荒滩,百姓大力开垦滩地,或利用滩地种植水生植物,使河道萎缩,河床变浅,排泄和蓄水能力降低,对吴淞江而言,水速减慢,水流量减少,就使江水中夹带的泥沙在未进入大海前就沉积下来,又进一步加快河床的萎缩,到了南宋中后期,靠近青龙镇的那段吴淞江淤塞严重,人们只得在青龙镇的北面另外开挖一条大河,替代那条被淤塞的吴淞江。

从青龙镇到上海县 原来是因为对付偷税漏税 上海才得以崛起

在今天的地图上能看到,青龙镇(青龙镇曾为青浦县城,俗称“旧青浦”,今地图上标“旧青浦”)距吴淞江约2—3公里,人们就改称那条被废弃的吴淞江旧河道为青龙江,人们又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疏通青龙江,希望进出吴淞江的船只经青龙江进入青龙镇,而实际上,青龙江淤塞的速度远大于疏浚的速度,真如《宋史·食货志下·八》中所讲:“后江、浦湮塞,蕃舶鲜至”,青龙镇以港兴市,也以港的衰落而衰落。

在《上海名称的来历》一文中已提到,至迟在北宋熙宁时上海已是一个酒务,就是酒业的市场和征税机构,从北宋末到南宋的百余年间,上海的经济有所增长也是必然的。

从青龙镇到上海县 原来是因为对付偷税漏税 上海才得以崛起

江湾在吴淞江入海口附近,当海船进入吴淞江后,应该到青龙镇报关交税,但一些商船为贪图方便,更为逃避征税,就近在江湾卸货,把货品出售,使政府财政收入受损,于是,昆山知县上言在江湾设立税务机构。

江湾在吴淞江北岸,以是吴淞江河湾而得名,但江湾属昆山县,隶属苏州,而青龙镇属华亭县,隶属秀州,当然,江湾的征收与青龙镇、华亭县、秀州是没有关系的,估计,为了争取征税,上海务的力量也有所加强。

当青龙镇彻底衰落后,就决定将青龙镇的市舶务移到上海,至于是哪一年移上海的,没能找到明确的记录。董楷是第一任上海市舶司官吏,也是他到上海后建造了市舶司衙门,该衙门内建有井亭,叫作“受福亭”。应该讲,由于市舶司移到了上海,使上海的重要性提高了,几乎与此同时,上海就正式建镇,而镇的设立又进一步促进上海的发展。

南宋咸淳已是南宋末年,也是元朝至元初年,仅十余年后,元朝灭宋。元至正八年,也即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元王朝正式建立。《元史·地理志五》中记: 元至正十三年,平江南。立两浙都督府,又改为安抚司。十五年,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改曰浙江行省。

从青龙镇到上海县 原来是因为对付偷税漏税 上海才得以崛起

杭州是前宋的京畿,地位十分重要,于是在元至元十三年,元政权彻底控制江南后,对这里的行政设置作了重大调整。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称“中书省”,从元代开始在全国设“中书行省”,相当于中书省的派出或直辖机构,中国把中央政府下设的大行政区称——省(department),即从元朝的“行省”开始的。

在对大区作规模性调整的同时,也对下面的“府”作调整,如《元史·地理志》中所讲:松江府,唐为苏州属邑。宋为秀州属邑。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乃置华亭县以隶之,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至顺钱粮数。领县二:华亭上,倚郭。上海上。本华亭县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户口繁多置上海县。属松江府。

古代,根据县的人口或征税额分作上、中、下三等,“上”即“上县”,旧又称“壮县”,在江南大区行政建置调整的同时,于至元十四年升原华亭县为华亭府,明年又改称松江府,最初松江府下只有一个华亭县,过了十几年后,因为这里户口繁多,于“至元二十七年”又分华亭县东部的五个乡置上海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松江府下只有华亭和上海两县。 长期以来,上海把建县年份固定在元至元二十九年,即公元1292年,但《元史》则把上海建县定为“至元二十七年”,今人又提出“至元二十八年”的新说法,这其中的故事,可以在《关于上海建县年份》一文中读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