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团记者参观船政衙门大门。

10月15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采风团一行实地探访福州马尾船政格致园,在修复重建的船政衙门及前后学堂流连忘返,在船政时空隧道触摸历史的沧桑变化,聆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的铿锵足音。

2017年12月初,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正式出炉,马尾船政建筑群位列其中。官方给出的上榜理由是,开风气之先河,大胆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

船政衙门大堂。

百年船政,曾经辉煌

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150多年前,以清廷官员左宗棠、沈葆桢为代表的改革派顶住各方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在这里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船、造飞机、办学堂、引进人才、派员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 1866年12月23日,船政主体工程在马尾奠基动工。3年后,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清”号,在沈葆桢、日意格等人目送之下,缓缓下水,数日后出海试航成功。 19世纪70年代中叶,马尾船政达到全盛:占地40万平方米(接近一个天安门广场大小),建成锻造、锅炉、装配、造船等13个厂(即生产车间),通称“船政十三厂”,员工近3000人,是晚清时期中国最大最主要的造船基地。 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第一艘钢甲军舰、第一所新式学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批留欧学生……马尾船政创下了不少“中国第一”。

1867年落成的“总理船政事务衙门”,是直属清廷的对船政行使领导和日常管理职能的专属行政机构,同时也是船政钦差大臣日常生活、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在整个船政建筑中拥有最高的地位。其抗战时被炸,后期破败,1956年修福马铁路时被毁。复建后的船政衙门彰显传统衙门的威严,成为南方府衙的典范。 当年,船政学堂分成前后两个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后学堂为驾驶学堂,旨在培养驾驶人才,主设有驾驶专业,后增设轮机专业。从船政学堂走出了严复、詹天佑、魏瀚、萨镇冰等600多位影响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学生。

船政学堂。

重塑记忆,传承文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马尾用实际行动重塑船政记忆,为如何传承文化刻下生动的注解。

1984年,正逢纪念马江海战100周年,马江昭忠祠正式命名为马江海战纪念馆;1996年,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落成;2005年,船政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大量船政建筑得以修复和重建。 2013年,作为船政文化产业载体的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在规划伊始便被列入当年的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之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进行规划设计。 作为船政文化城开篇之作的船政格致园,是项目的文化核心区,占地面积约70亩,不仅可供游客游览、参观,感受当年船政官员办公与学生上课的情形,还在衙门和前后学堂开辟展览及互动体验区,利用幻影成像、场景复原等演绎船政故事,让游客在历史场景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了解和感受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今年7月10日,高9.15米、宽8米的天文雕塑——“福州之星”在船政格致园落成。“福州星”是一颗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是福州籍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建生于1997年11月21日发现的。

随着马尾造船厂整体搬迁,船政文化产业大有可为。据了解,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将依托具有马尾船政文化和特色的港口工业遗产资源,打造集历史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业办公、生态居住于一体的港口复合型活力中心,将历史文化印迹与现代旅游、科技等产业的发展相融合。 在马尾造船厂原址上,船政十三厂将被复原,同时开发周边游,打造学生研学教育基地,意向引进先进的船舶设计企业,发展文化周边产业。此外,马尾还将打造闽安海丝文化,与船政文化交相辉映。届时,船政文化产业群将在这座百年船厂兴起。

采访团记者在“船政时空隧道”采访。

与时俱进,驶向深蓝

如今,福建马尾造船公司新址坐落于福州连江粗芦岛。世界首艘84米双体半潜式可移动居住辅助平台船、“全球首制”227米深海采矿船、国内首艘出口型105米饱和潜水支持船……这座百年船厂传承“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驶向广袤的深蓝世界。 就拿“全球首制”227米深海采矿船来说,这艘船具备在2500米深海区域采矿作业的能力,集成深海采矿机器人、深海提升系统、储水系统和装卸货系统,可容纳199人居住和作业,一次定位作业周期可达5年。 2017年6月,马尾造船公司与新加坡Tasik Subsea公司签定的高端电力推进潜水支持船SOUTHERN STAR顺利交付。该船是中国首艘出口型105米饱和潜水支持船,可以支持15名潜水员在300米水下轮换工作长达28天,同时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确保船舶在恶劣情况下仍然可在海上保持原有位置不变,为潜水员水下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的海外订单量近年来有了显著增长。”福船集团副总经理、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均说,2012年以前公司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国内高端客户;2013年以来,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东等客户明显增多。 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船厂交船数量110多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订造的船舶为20艘,占比约20%;从2013年到2018年,5年来船厂交船数量为50多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订造的船舶超过30艘,占比超过60%。目前,船厂手持订单约60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有40多艘,占比约70%。 如今,公司已成为商务部、工信部首批授予的12家“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企业之一。在全球造船业低迷的状况下,“一带一路”倡议给马尾造船公司带来商机,实现了逆势上扬。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马尾造船厂储备了水产品加工运输船、成品油船/油化船/原油生产储油船、LNG双燃料海工辅助船以及深海养殖渔场等一批创新船型,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李振均表示,未来5年内,公司将重点拓展海洋工程船、海工辅助船、8万吨以下商船及适合企业建造的军品船舶,打造海峡西岸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军工产品的造船基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