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师报实习记者 胡显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医国医人医病都是医者爱心,[568].医师报,2018-10-11(22)

欢迎您参与有声医师报朗读,通过 微信/电话/短信 联系小编吧,双手奉上小编联系方式:15010752507,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有声医师报第38期 20181012 来自医师报 00:00 09:04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不是谁都能当医生的,要当医生的话就要有“菩萨心肠”“神仙手段”。

在中国,医学人文经常被提升到社会和国家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应用。有三句话叫“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国家的事、人的事、病的事,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表述,就是爱心。如果你关爱人的身体健康,就靠医学家药学家来医病;如果你关爱人的精神健康,就靠思想家教育家来医人;如果你关怀人的生存环境,那么就靠政治家法学家医国。

古语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宰相治国和医生治病是一个道理,都是将无序的对象调理回归到有序状态,且思考路径基本相同,其核心内容都是对人的爱心。

医者爱心是一种品格和境界

人的爱心从哪里来?一是先天,二是后天。先天来源是人性天性。自古就有人生而有贤与不肖。但不管贤能与否,都需要教育。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就是后天的主要因素,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加上听讲、阅读、表达等方式进行。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阅读”。阅读的量是无限的。学校的课程教育是各种学科的启蒙,给学生搭建自学的基础点,但它是有限的。若想要获得更多知识与智慧,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自学,增强自身的悟性和表达能力,而并非取决于学校的分数。

所谓爱心,不是一种处世态度和经营技巧,亦不是为了公关关系所经营的社会人脉。真正的爱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和境界。怎样奠定爱心的基础,这是一个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国家注重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不能代替道德诚信教育和价值观建设。建设道德诚信、价值观,则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近年来,我们开始重视民间真人真事的报道,美丽教师、美丽民工、美丽医生等等各行业的爱心员工。同时,个人、家庭、学校也须思考爱心的培养,爱心的基础教育应是对全民恒定的全方位教育,不仅培养医生的爱心,还要培养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

医者爱心的养成讲究“三要”“三不要”

医护人员的爱心如何养成呢?我认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医疗实践”。前两个阶段不仅包括医生,而是针对所有的国民,先进行基础教育,再进行大学教育。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公德;大学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智慧。人格需要独立,要讲真话,求真理。而智慧关联着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引起思维,思维产生智慧,而智慧付之行动、通过实践才产生力量。可见,知识到力量之间有多个环节的传递、放大和转化。

医疗实践,对医者爱心的养成尤其重要,其一就是医生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其二就是医者特有的爱心。医生只有通过实践,才知道怎样爱患者,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平衡和安慰。

此外,培养医生的爱心,医学界要克服三化:“从医目的职业化;医学分工碎片化;医疗服务商品化”。第一,以前当医生,往往是因为代代传承,或者立志治病救人。而现在多数人从医,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赚钱养家,这就不符合医生该有的初心了。

第二,医学分工碎片化。碎片化往往导致爱心的“扭曲”。比如病理医生,只能对着一张病理片子;化验医生,只能对着一滴血。患者去看眼科,眼科医生说眼底没病,患者说眼皮上有个疖子,请医生帮忙处理一下,医生说这个我不能处理,你另外挂一个号找隔壁张医生。

如今,专科细分到这个程度,医生再谈我非常爱患者,我非常同情患者,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第三,医疗服务商品化。医疗服务不能够明码标价。否则,要改善医患关系,必须强调医学人文,强调医学爱心,就显得有些突兀了。(根据秦伯益院士在“潞河医疗与人文研讨会暨百年名院论坛”上讲话整理)

《医师报》10月11日22版

往期回顾

关注|你科里现在住着“医赖”吗?

荐读|医生大怒:这是急诊科,不是客户服务部!

调查|护士穿刺失败,医务科长表示护士没错拒绝道歉,您怎么看?

▶ 关注 | 10月1日起,篡改、伪造病历的处罚力度加大了!

▶ 社评|诺贝尔奖揭晓,肿瘤免疫治疗成最大赢家,扎堆PD-1的国内药企却开始睡不着了!

▶ 【视频】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蝶

编辑: 毕雪立   审核:陈惠 贾薇薇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