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提到股票,很多人都並不陌生,畢竟中國股民數量上億,甚至身邊有很多是“老股民”,他們混跡股市已有些年頭。

而對於股市,很多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這是一個可以快速獲得財富的途徑;恨的是,一不小心可能就是血本無歸,簡直與賭場無異。


爲什麼你買股票總是虧?看過後你會醒悟



對於中國股民來講,在股市的浪潮中,很多人每天花大量時間研究走勢、看新聞、聽股評、打聽“小道消息”、看周圍人操作跟風等。當以爲自己研究透了,抓住了發財的機會,可以大展身手掙他個盆滿鉢滿時,最後通常都是不盡如人意。不是賣早了,沒掙到頭,就是虧損後等着回升,最後越虧越多。

有意思的是,有些股民,尤其是在虧損的時候,做出了一些很有中國特色的迷信行爲。比如:不穿綠色的衣服(股價上漲爲紅色,下跌爲綠色);迷信數字8,意爲“發”;喜歡喫牛肉,因爲可以“漲牛氣”;拜“牛騎熊”雕像,意爲“牛市壓過熊市”;甚至不讓孩子喊自己“爹”(同音“跌”),要加家長(同音“加漲”)......

是不是很有意思?

不同於美國投資多以機構爲主的投資環境,中國股市有個最大特點,就是散戶居多。我們不要忘了,人都是非理性的,涉及到金錢的時候更是如此,大家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非理性的錯誤舉動。

什麼叫“割韭菜”?就是一些上市公司、分析師、投資機構和一些超級大戶利用散戶的非理性,然後套取散戶的錢,讓散戶的錢進入了他們的口袋。


爲什麼你買股票總是虧?看過後你會醒悟



最近看了一點關於行爲金融學的課,在裏面看到了很多關於心理學的內容,講的就是大多數個人投資者在投資時犯的錯誤,感覺很有意思,今天就簡單就信息收集、加工、輸出、反饋四個階段聊一聊。

2


一、信息收集階段常犯錯誤:我們更喜歡那些被自己記住的信息——記憶性偏差。

信息分爲被記住和沒被記住兩類,而我們在對信息進行搜索時,更喜歡先從自己記憶裏進行搜索,並且把那些容易被記住的信息當成是真的

還有就是,剛剛發生的事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剛剛投資賺了錢,就會容易讓我們忽視風險。而如果剛剛虧了很多錢,則會讓我們左思右想不敢下手。

以及,關於一件事,如果我們不斷的看到各種相關新聞信息,則會加深我們的印象,並且容易相信說的是真的。比如“2012年世界末日說”,當你不斷在朋友圈、微信羣、微博、新聞中看到有關信息後,你也會相信這是真的。

二、信息加工階段常犯錯誤:小樣本判斷,而忽略了更多其他決定性信息——代表性偏差

在股市投資時,我們常常會只依據出現的某一個特徵來下判斷。比如看到某家公司過去的業績不斷高升,然後就認爲是隻好股票。可問題就在於,這是不是一隻好股票,不能光憑業績上升這一點就能下得了結論的。

就好比盲人摸象,每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然後各自給出“大象是大蒲扇(耳朵)”“大象是大柱子(腿)”“大象是根草繩(尾巴)”的結論。他們就是根據他們所知的某一特徵做出了判斷,但其實都是錯的。

決定一家公司股票好壞的重要因素有很多,並非某個因素所能判定的,所以我們在做判斷時要慎重。

三、信息輸出階段常犯錯誤:過度自信

在股市待久了,就成了“老股民”。“老股民”這些年收集了衆多信息,“經驗”變得更豐富了,投資時對自己的信心也更大了。但問題在於,信息永無盡頭,隨着信息不斷增加,自信心也不斷增加,而能力卻顯得有些跟不上了。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主要表現是:低估風險,做出不必要的買和賣。不要以爲你做的那些買入賣出操作是多麼理性和正確,可能就是因爲你過度自信進行的錯誤操作。

四、信息反饋階段常犯錯誤:錯誤歸因

我們在對結果進行處理時,也會常犯錯誤,通常會把好的歸結到自己身上,壞的歸結給其他因素,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自我歸因偏差:盈利了,統統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失敗了,統統歸因於他人或客觀原因。(真是自戀)

(2) 後見之明:指當事情已經出現結果後,產生誤以爲自己早就知道結果的一種幻覺。(其實是蒙對了)

(3) 確認性偏差:實際上好壞相關的信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的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但這並不代表你的決策就是對的。(有點挑食)

(4) 神奇式思考:錯誤歸因,將相關,誤以爲因果關係。(其實它們不是父子關係)


爲什麼你買股票總是虧?看過後你會醒悟



3


要論股市犯錯,我算典型。18年年初,股票出現下跌,我以爲時機正佳,果斷入手。結果呢?結果後續持續大跌,跌出了新高度,整個18年無論是A股、港股、美股,全線下跌。

說其原因,也很簡單,我當時以爲到底了,因爲當時確實比前一段時間跌了很多,況且這種大公司怎麼可能會持續下跌呢。是不是很傻,我當時做決斷的依據竟然憑藉的是自己的感覺,想想都可笑。

瞭解了上面這些投資時常犯的錯誤,我們就可以對應着適當做出改進,至少要能夠避免。


爲什麼你買股票總是虧?看過後你會醒悟



(1) 避免收集信息過於單一,受已知信息的過度影響,要多方面去了解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2) 不以偏概全,只根據某一兩個特徵就做出判斷,而是考慮到其他更多決定性因素。

(3) 多站在第三方的客觀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行爲,避免過度自信;(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4) 減少交易次數;

(5) 學會正確歸因,尋找因果證據,不斷反饋學習糾正。

最後,希望你能理性投資,畢竟錢是自己一分一分辛苦掙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