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點▎有機行業新標準12月1日實施,有機人必讀!

有機行業新標準12月1日實施

10月28日

北京

“中醫農業大講堂”首發並解讀

鋤禾網獨家報道: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行業標準的規範,有機行業也不例外。12月1日起,一項新的有機行業標準即將實施,這就是《有機植物生產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評價技術規範》。

小編從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查詢發現,《有機植物生產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評價技術規範》的批准時間爲2018年6月4日,實施時間爲2018年12月1日。

該標準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並歸口,起草單位包括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認可技術研究所、廣西有機農業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農藥鑑定所等,主要起草人則有唐茂芝、王茂華、張廷友等人。

這項嶄新的行業標準,出臺的目的是什麼?將產生哪些影響?主要評價指標有哪些?作爲該行業標準的牽頭起草人,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認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唐茂芝是怎麼看的?

新標準出臺的意義是什麼?

鑑於目前有機行業面臨“虛假有機”“貓膩認證”“以次充好”等行業亂象,嚴重影響了有機產業的健康發展。而有機生產基地嚴格規範使用合格的有機生產投入品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直接辦法。

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的重要區別在於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產調節劑、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等物質。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是有機生產中的重要風險因素。

目前,我國的有機生產標準GB/T 19630.1中規定了有機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的允許使用清單,但是需要一個明確的程序來評價商品化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是否適合於有機生產。此時,制定《有機植物生產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評價技術規範》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新標準涉及哪些方面?

唐茂芝研究員告訴鋤禾網,《有機植物生產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評價技術規範》規定了有機植物生產中土壤培肥與土壤改良劑評價的原則、內容、要求和方法。

據瞭解,評價的內容包括:名稱、合規性、原材料、成分、加工、使用的必要性、對環境的影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社會經濟影響。其中,明確規定原材料不應該採用基因工程生物或轉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

對於相關企業來說,在該標準正式實施前喫透標準內容至關重要,將影響企業的未來發展。

新標準尤其重視環境影響

按照目前公佈的《有機植物生產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評價技術規範》,環境影響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所有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應該最終完全地被分解爲二氧化碳、水或其他礦物形態,投入品及其代謝物均不應在水、土壤、空氣或食物鏈中蓄積。

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在生產階段和使用階段不應在土壤中蓄積,不應對土壤微生物造成毒害,不應造成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

此外,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劑的原材料採集,不得影響自然環境的穩定性,也不得影響採集區內任何物種的生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