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記錄盧秋田外交經歷的書籍。 資料圖片

開欄的話

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成就輝煌。40年,中國的外交事業開拓進取,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奮戰在一線的中國外交官,用真情、用友誼廣交八方朋友,用忠誠、用歲月展現赤子情懷。自本期起,本版推出“外交經緯”欄目,通過外交官的視角,講述在世界的不同場合,曾經發生過的、親身經歷的一個個難忘故事。

我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有28年在歐洲度過,經歷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見證了中國外交從世界舞臺的邊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見證了中國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

在滿滿的回憶中,有兩位外國朋友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一位是盧森堡—中國友好協會主席阿道夫·弗朗克,他是一名普通的鐵路工人;另一位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這兩位朋友來自不同國家,社會地位迥異,但我們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份友情,成爲我40多年外交工作中的一份珍貴財富,也是激昂邁進4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對外交往中的一朵浪花。

“要帶隊訪華到100歲,一直到走不動爲止”

1963年至1986年,我前後3次在中國駐荷蘭大使館工作。記得1964年我在使館文化處工作時,一天,一位領導要我去火車站接一位從盧森堡來的朋友,叫阿道夫·弗朗克。那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身材高大而瘦削,神情十分慈祥。我把弗朗克送到使館後,閒談中問其來訪的目的。他說:“我想要一些介紹中國的材料,例如《中國建設》《中國畫報》等雜誌。因爲盧森堡還沒跟中國建交,所以我只能到你們駐荷蘭大使館來取。”交談中得知,老人當時已經71歲,曾經是盧森堡共產黨領導人之一,1959年應邀訪華並參加了中國國慶10週年活動。我問他,拿那麼多中國宣傳材料做什麼用?他說:“我就是要讓盧森堡政府和人民更多地瞭解新中國的情況,推動盧森堡同中國儘快建交。”

與弗朗克的初次見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西方尚有很多人對中國不瞭解甚至有誤解的時候,弗朗克卻在爲介紹真實的中國不懈地奔走努力。後來我還得知,他動員家人將介紹中國的材料挨家挨戶地給鄰居和朋友送去,還用自己的退休金給外地友人郵寄材料。此外,他每年都會組織兩三批盧森堡議員訪問中國,爲推動兩國政界與人民的溝通嘔心瀝血。如按人口比例計算,弗朗克所在的盧中友協是世界上組織政府官員訪華最多的協會之一。1972年中盧建交,既有國際局勢大背景的影響,也與弗朗克這樣的友華友人的多年努力分不開。

1986年,我出任中國駐盧森堡代辦。弗朗克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興奮,在我到任不久就邀請我去他家做客。他說:“你來盧森堡當代辦,我太高興了,可是我不願稱你爲代辦先生,想稱你爲兄弟好嗎?”我說:“太好了,我爲有你這樣一位大哥感到很高興。”於是,我們兩人在荷蘭結下的緣分,在盧森堡又得以延續。

我在盧森堡工作的4年裏,幾乎每週都與弗朗克見面一兩次。他開了一家“中國藝術”書店,經常組織介紹“今日中國”的活動,且繼續組織盧森堡各界朋友前往中國。據統計,盧森堡有1/3的政界人士在弗朗克的組織下訪問過中國,不少當地人稱他爲“中國的友好使者”。

1990年,97歲高齡的弗朗克第五十七次帶隊訪問中國。他對我說,“要帶隊訪華到100歲,一直到走不動爲止!”當我1990年底離任回國時,弗朗克對我依依不捨:“我要到中國過100歲生日,你一定要出席呀!”沒想到,這次告別成了我們之間的永別。

弗朗克對中國的真誠友誼,給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弗朗克是中國走向改革開放道路的見證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其“人民友好使者”的稱號,這是實至名歸。

“我只要第三頂帽子!我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我與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相識於1993年,直到2018年5月在北京再次相聚,在這25年中我們一直保持友好交往,從未間斷。

1993年,我擔任駐德國公使時與施羅德開始交往。彼時,施羅德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我從波恩到漢諾威去拜訪他,商談關於我國安徽省與下薩克森州建立友好省州關係問題。初次見面,施羅德熱情友好,講話直率,我們很投緣。當我向他簡要介紹安徽省發展情況後,他當即表示同意與安徽省建立友好省州關係,並擬邀請安徽省領導來德考察訪問。他還強調,省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發展德中兩國關係非常重要。

1997年初,我從羅馬尼亞調任駐德國大使。施羅德1998年9月當選德國總理後,我們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其擔任總理期間,中德關係進入發展最好時期之一,兩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較大拓展,達成了許多重大項目,如上海和廣州的地鐵都採用了德國設備和技術,德國寶馬公司落戶瀋陽等等。其中有兩件事給我印象尤爲深刻。

一件事發生在1999年5月。當時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美國的轟炸,全世界爲之震驚。施羅德訪華的安排受到影響,原定4天的國事訪問改爲1天的工作訪問。施羅德按原定時間5月12日抵京。當我在飛機舷梯口接到施羅德時,他面色凝重,緊緊握住我的手說:“我代表德國政府,同時也代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炸館事件表示道歉,同時對受傷的人員及其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在此後與中方領導人會見中,施羅德再次誠懇地道歉。這次不到24小時的訪問,他的真誠猶如當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訪問時的下跪之舉,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件事是關於中德法治國家對話的交流。2000年,有一次我去總理府拜訪施羅德,談到關於人權對話問題。他說:“我有一個想法,想聽聽你的意見。目前的人權對話是必要的,但還不夠。”他提議建立德中法治國家的對話機制,以這樣一個新的機制來深化彼此間的交流。隨後我就有關情況報回國內,我方對該建議作出了積極回應。不久,中德雙方簽訂相關協議,當年就舉辦了第一次中德法治國家對話。至今,該交流已經進行了18次。

2003年,我卸任回國擔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施羅德2005年卸任總理,之後作爲外交學會的客人,經常來華訪問。今年5月我們在北京又見面了,這已是他第二十三次來中國。當時我笑着問他說:“如果現在有3頂帽子,你選擇哪一頂?第一頂帽子說你是一位資深的政治家,第二頂帽子稱你是一位德國的前總理,第三頂帽子則贊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握着我的手說:“我只要第三頂帽子!我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施羅德多次感慨道:“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中共十九大爲中國指明瞭新的發展方向,現在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德國需要中國,歐洲需要中國,世界更需要中國。推動與中國的合作,是我很樂意做的事業。”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中,我作爲一名外交官深深地感受到:爲祖國廣交、深交朋友是外交官的職責,祖國是我們外交工作的強大後盾;祖國越強大,外交官說話做事越有底氣。在交友中相互信任至關重要,良好的交流是合作的前提,良好的合作是交流的基礎。

(作者爲中國前駐盧森堡、羅馬尼亞及德國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會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