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韐字仲偃,是福建崇安人,其父是当时帝国著名儒士刘民生,刘民生虽有大才却不屑走仕途之道一天和文人们争个死去活来,而是走讲学普及民众文化素质的路,刘先生毕生精力投在教育上,在当时获得到“东南儒宗“的美誉。

刘韐从小受到极为良好的教育,他于二十七岁的时候(哲宗九年1094年)进士,最初被任命为江西丰城县尉,县尉的主管工作是治安和军事,但当时丰城大灾,刘县尉越俎代庖管起了赈灾忧抚工作,带领丰城百姓对抗天灾,在地方上业绩卓然。

随后西北的秦州也发生了灾荒,朝廷考虑到刘韐丰富的救灾经验,升任他为秦州县令,秦州县令的任期满后,他的政绩得到了西北王童贯和搭档王厚的赏识,召他到西北军总部,做上了经略司幕僚,后来又出任陕西平货司,主管西北军的后勤工作。

在西北粮运困难的情况下,他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向羌酋部落卖到了粮食,帮助西北军解决了粮食问题,成为童王大军的后勤部长,那几年帝国西北军对西夏战绩上一直占据优势,后勤部长刘韐的功劳很大。

但在西北的局势复杂,偶然的机会却让刘韐走上战争的最前沿,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北宋帝国与西夏人发生了最后一次大会战,此战宋军出师不利,出战不久即在统安城损失了当时西北军最有名的战将保大军节度使刘法,西夏人气势高涨进逼甘肃,危情时刻,朝廷临时任命刘韐为延安代理帅职,抗击西夏人,刘韐上任后率军主动出击,犀利的还击西夏人,最终打退的西夏人的进犯,在西北一战成名。

刘韐此战后因功被召入京,任徽献阁待制,但他却不对同乡的蔡京丞相的味口,当年蔡京第一次上台为相时,刘韐就因对其不满,有过弃官回乡继承老爷子的遗志搞教育普及工作的念头,这次到了京城,和蔡相爷更加合不来,刘韐索性职官,要求出京退居二线干虚职(提举崇福宫),他的要求得到了蔡相爷的满足,调他离京任越州知州。

后来童贯北上伐辽,想起了老部下刘韐,于是召他为河北宣抚使参谋官,为自己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童贯的十万西北军在西北战功卓著,南下征方腊也是横扫江南,但第一次北伐幽云却在燕京城下被耶律大石打得落花流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西北军刚经过南方平方腊的艰苦战事,人疲马倦,二则是童公公谨遵徽宗皇帝赵佶旨意以降为主,不准部将擅自开战,束缚了西北军将士的手脚。

此战失败,帝国西北军上下不服输得不甘心,偏在此时燕京方面又传来天大利好消息,燕京方面,被辽人新扶立的皇帝耶律淳突然病逝,他的皇后临朝主持危局,顿时燕京方面群龙无首,上下一片慌乱。

落井下石是帝国高层最喜欢做的事。宋廷决定组织西北军再次北伐收复幽十六州,但考虑到西军经过两次大规模战役人员的损失很大,童贯于是又派刘韐到河北一带精选人才入伍,补充兵源。

刘韐前往河北真定府路进行招兵,在相州一个爱国青年便积极前来参军,那就是南宋最有名的武将岳武穆岳飞。

在刘韐很欣赏岳飞的倔性,当然还有他的拳头,收编进他召募前往幽云前线的“敢死士”中,并立即让他当了一名队长。

童贯再次伐辽仍以大败结束,菜鸟岳飞的初次从军经历充满苦涩,后来岳飞的父亲逝世,他回家守孝,直到金人再次入侵才重回战场,但第一次从军经历,他的上司刘韐带给了他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成就了后来岳家军的横空出世。

刘韐在第二次伐辽战役中为童大帅到河北真定府路征募敢死队员后没有和童贯一起赴辽,而是原地就任真定路知府,后来原辽降将郭药师降宋入东京,刘韐认为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并不值得信任,上书奏请朝廷将郭药师扣留在东京,和高层的意见明显相左,为此刘韐被徒知建州、福州等地为官,但真定路方面盗匪四起,鉴于刘韐的军事能力,很快将他再次调回复守真定路府,回真定后刘韐单骑前往真定最大的匪首柴宏巢穴,劝服了柴宏归顺朝廷。

刘韐对北事是相当忧虑的,他认为金人如狼似虎,绝非善类,所以奉命再守真定时,他积极加强守备不防不测。相对于河北诸路地方的军务的涣散,真定府路对这场帝国高层都想不到的战争准备最为充分。

所以当女真人的第一次入侵,完颜宗望(韩离不)的6万东路军在刘韐镇守的真定府遇到了强有力的阻击,最后只能绕刘韐镇守的真定府而过。

战后,刘韐以全保真定之功升任资政殿学士,此官职为文职虚职,通常只有被罢执宰才能充任。是对刘韐极高的肯定。

随后刘韐又率命率真定兵马增援被金兵围困的太原,刘韐率部收复了五台,但因其它援军皆败,失败而归。

金兵二次南下,兵临开封,刘韐任开封四壁守卫使,主战,但当时帝国上下一片主和,刘韐据理力争,被免去职务,东京沦淊后,刘韐授命到金营议和,完颜宗望对屡屡给金人制造麻烦的这位名将良相非常崇敬,礼遇有加,并派仆射(相职)韩正出面劝降,开出诱人条件,许诺刘韐若归顺让其让出任仆射高位。

面对金人的劝降,刘韐写下十二字:"国破圣迁,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当晚在金营悬梁殉国。

出于对刘韐敬重,金人将刘韐的遗体送回宋人,并特许其长子刘子羽扶灵将其遗体送回老家福建安葬。

刘子羽继承父亲遗志,国恨家仇,与金人不共戴天,率刘韐旧部入陕川,成为南宋初川陕方面最重要的抗金将领,后来张浚主川,刘子羽成为张浚最为倚重的武将,张浚任刘子羽总制秦川五路兵马。刘子羽统制所部,接连收复延安、晋宁、麟府以及鹿坊、巩县等州县失地,因军功卓著,晋升为徽猷阁待制。其后又与吴阶一起在大散关、和尚原等地,有效阻击了金兵的入侵。

后来张浚因富平之败被罢,刘子羽因此被贬,离开了抗金一线,改知泉州,后又出任江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职,一生因积极主战而屡招秦桧为主的投降派打击。四十五岁便隐居乡里,兴馆办学。

刘子羽晚年曾收养了一个少年为义子,于膝边教养,此子便是后来的北宋理学大BOSS朱熹。

1146年,刘子羽卒,当时落魄的他葬礼简约,多年后,朱熹感怀当年刘子羽的抚教之恩,请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浚之子张栻题额,朱熹本人亲自撰文,为义父立神道碑,南宋两大书法名家联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作《刘公神道碑》。

此碑现存于福建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宫内,如今算是武夷山武夷宫的镇宫之宝,到武夷山的朋友不要错过。

《凭栏观史》特约撰稿人:夜狼啸西风/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