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市上把我的竹雕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为宜宾市竹类技能大师工作室,让我觉得激动又自豪。”10月14日,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人何素梅表示,自己与竹结缘数十年,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感情,有责任和义务将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下去。

竹簧工艺传人何素梅。

耳濡目染 与竹结缘数十年

见到何素梅是在江安竹簧工艺传习所里,这里有很多珍贵的竹簧工艺制品,鸟笼、笔筒、方扇、桌椅……每一件都精湛绝伦,让人啧啧称奇。“竹子的厚度有限,雕刻一幅作品需要不同种类的刀。”说着,何素梅拿起一把小刀,在薄薄的竹筒壁上雕刻起来,刻刀娴熟地在指尖舞动,犹如用一支画笔在竹筒上作画一样。

“竹雕艺术是传统工艺,但也要有时代特色。用竹子也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一节竹子很普通,但如果加入了人文文化,普通的竹子也有了灵魂和艺术内涵。有时代特色又有人文内涵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江安竹簧工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何华一说,江安竹簧工艺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何华一是江安竹簧工艺的老艺术家,也是何素梅的父亲。

上世纪70年代,何华一开始接触竹雕,他将诗、书、画等艺术融会贯通,运用到竹雕创作中,成为了江安竹簧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作品在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展上获奖。

父亲留给何素梅的儿时记忆,就是拿着画笔和刻刀不停地在竹子上描着,刻着。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何素梅也学得一手好技艺,一干就是数十年。

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人何华一和何素梅(右)。

勇敢创业 不负青春不负己

何素梅回忆说,1985年她进入江安县竹工艺厂工作,主要负责厂里竹器的工艺技术管理、产品设计和质量把关。由于厂里没有什么专业技术人员,而厂里的老艺人们又思想保守,不愿生产新产品,导致产品单一、保守,再加上当时市场不景气,给竹工艺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001年企业改制,何素梅决定离开竹工艺厂,开店创业。“那时丢掉铁饭碗,选择下海经商,需要很大的勇气。”何素梅说,她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理解,让自己信心倍增。

“为了开拓市场,我静下心来开始自己设计、制作作品。用了3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第一个作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卖了1万元。”何素梅说,这1万块钱,不仅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更是精神上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创业之路。

2004年江安何氏竹工艺有限公司成立。“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基本上是本地的师傅手工或半手工制作成的,我们公司生产的作品有自己研发的,也有将半成品加工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工艺品出售。”何素梅说,在从事江安竹簧工艺这条路上她付出了太多的感情和心血,一定要将这项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不改初心 向着梦想前行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省再就业优秀个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工匠”……在何素梅身上,各种各样的头衔和荣誉数不胜数,而她总是不改初心,向着梦想前行。

江安本地几所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竹工艺培训基地,并开设了竹簧工艺课程;蜀南竹海景区内举办了竹雕高级工培训班,提升工人们的竹雕水平;参加四川大学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开展传统工艺的传承教学培训……

如今的何素梅,已经从父亲身边的小学徒成长为赫赫有名的竹工艺大师,她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把江安竹簧工艺发扬光大。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从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了解我们宜宾独有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何素梅希望,宜宾其它区县的职业技术院校、大专院校,能多开设一些学习本土文化的专业课程,建立实训基地。

“只要学校有需要,我非常愿意去给孩子们讲我们自己的文化。”何素梅如是说。

宜宾日报记者 罗雯心 文/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