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家潘建偉在中國被稱爲“量子之父”,他和團隊利用量子規律安全地傳輸信息——稱爲量子通信。

但潘建偉的成就,被“打假鬥士”方舟子屢次當衆質疑批判,甚至後者還一度發博稱潘建偉不是“量子之父”,而是“放量子衛星之父”。

方舟子主要質疑潘建偉的量子加密通信有誇大嫌疑,並且是好大喜功的實驗,鍼砭後者憑此成爲身價上億元的“科學明星”。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放衛星”:砸巨資探索量子通信=白花錢?

科學精神的核心是質疑,這一點方舟子並沒有錯。在生物化學領域打假成名的方舟子,卻也反過來被衆多人士質疑“更像是一個生化博士在質疑量子通信的專家”。

知名科學雜誌《自然》發佈的2017年十大科學人物中,潘建偉入選,指出其在推動量子通信技術發展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但方舟子卻大篇直抒自己的不屑:“國內媒體介紹潘建偉的時候,喜歡說他是‘量子之父’,潘建偉似乎欣然接受,從沒見過他表示不敢當。去年英國《自然》有篇報道,提到潘建偉在中國被稱爲“量子之父”,傳到了國內,就被潘建偉的團隊說成潘建偉被《自然》稱爲‘量子之父’。我以前多次說過,把潘建偉稱爲‘量子之父’是荒謬絕倫、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方舟子稱,潘建偉甚至難當“中國量子之父”,他並不是中國量子力學研究的開創者,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中國物理學家研究量子力學很多年了。而且“量子糾纏”這個概念最早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這個名詞則是薛定諤提出來的,他們纔是“量子糾纏之父”。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放衛星”:砸巨資探索量子通信=白花錢?

方舟子的邏輯在於:西方人都搞不懂量子通信,中國人能行嗎?按照方舟子的邏輯:中國人在未知領域稍微探索一下就行,如果沒有成效就應該收手。

隔行如隔山,如果沒有紮實的量子力學基礎,以及相應的科研經驗。一味地貶低潘建偉,這是完全不妥的。

科學理論就是在不斷地試錯中進步出來的。事實上,中國人也應該承擔起對未知科學領域的試錯責任。

以前,我們在基礎科研領域落後了,所以科研領域的質疑聲也少,因爲研究的都是西方玩剩下的,前人都已經做出來,所以是行得通的。

現在我們在某些領域不僅追趕上了西方,甚至還在超越,這就要求我們自己在沒有前人探索的路上獨自前行。

曾經的西方科學家拿了政府大量補貼尋找以太,最後發現以太不存在,但是這並不證明這些錢白花了。反而這個“失敗”的實驗證明了光速不變,這也爲相對論的誕生奠定了實驗基礎。

在科研探索中的較真精神,纔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不僅要在未知領域不斷探索,還要不怕錯。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知名科普作家、《時間的現狀》作者汪詰指出,自己多年來在方舟子孜孜不倦的打假中,卻越來越看到潘建偉教授學術成就的可靠性。

他指出,潘建偉的團隊參與了大貝爾實驗。結果不出意外,再次證明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和之前的多次實驗結果一樣。相關成果以Letter的形式發表在了2018年5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Letter也是研究成果的發表形式,比Article的等級略低一點,但也是重要的文獻。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 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信息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 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 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2016年3月17日,我國公佈十三五規劃綱要,量子通信納入國家戰略規劃,預計市場空間將達千億級別。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放衛星”:砸巨資探索量子通信=白花錢?

在普通人眼中,量子通信是戴着神祕面紗的高科技,在商業人士眼中,則是一座未來的金礦。在量子通信還未深入到商業領域使用時,資本已盯上這塊可能顛覆未來通信的肥肉,一場關於量子通信的產業佈局,已經悄然展開。

量子信息被業界公認是對未來世界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性技術,中美等大國均投入資源參與競爭。然而我國量子互聯網基礎人才缺口仍然巨大。此外,還存在量子互聯網人才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