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尽管这座古镇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魄雄伟,但古镇却是一派萧条,许多古老建筑都已经荒废,许多人甚至是搬离了这里。

作为客家围屋,仁厚温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在这历史的长河里,古老的民居记载着不仅是建筑艺术文化,还有生活气息。但这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并没有以旅游的形式发展起来,或者说旅游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

梅州仁厚温公祠构造精巧,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个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而在化胎上种苏铁,则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传统,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苏铁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树。

那苏铁经四百多年的生长繁殖,每墩的外围周长有四十多米,要三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那苏铁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温氏族人从他们的十一世祖定居于此,现已传至二十九世,前后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户(不计外出定居的)千口人丁。

尽管村落没落,许多人都已经外出定居,但这里依旧散发着生活的古朴气息。当地政府也在努力维护这片古建筑群,500多年历史的承载体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保存,更是客家人的智慧文明。

作为梅州梅县区现存700多座围龙屋建筑代表之一,仁厚温公祠已加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遇到一位当地的老奶奶,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未离开过。外面的繁华世界对于她而言,就像是这匆匆的几十年一般,唯一的变化就是仁厚温公祠越来越冷清,离开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几乎变成了一座荒废的村子。

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之一,客家围龙屋是势必要保留下来的。当现代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时候,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遗产将越来越少,后世子孙能否还能见到这些真正古建筑还是个未知数。只希望有一天客家围龙屋能够申遗成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