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树招风

01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刷微博、看网络小说,也不愿意去读名著呢?

这类问题太多了,似乎大家都喜欢把抖音、微博、网络小说这些词汇和洪水猛兽联系在一起。

在网上随意搜索了一番,一大堆“爆文”跳了出来:

抖音到底害了多少人?

微博,燃烧中的精神鸦片!

抖音、微博的背后,是中国垮掉的一代年轻人!

这个话题真的很容易撩动人心,微博3.3亿用户,抖音4.26亿用户,中国一大半人手机上都下载了这些软件。

所以无脑骂就是了,骂整天把时间花费在抖音、微博上的年轻人绝对没错,这些人看到了文章也会为自己蹉跎时间而感到羞愧。

不玩这类软件的人看到这类文章更会点进去,他们想找点优越感啊。看,我就从来都不玩抖音、微博,我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的,厉害吧!

要我看,太多人就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

能问出这类问题的,也大多是些有优越感的人。

有优越感的人不一定优秀,但肯定都是愚蠢的。

02

抖音是否正在毁掉中国部分的年轻人?

知乎有个高赞回答:抖音毁不了人,毁人的是那些心思不正,以及甘愿被毁的人。

我特别喜欢这个回答,不单是因为这个答案的观点同我一致,更重要的是,这可是“知乎”的高赞回答啊!

有些讽刺对吧,同样是娱乐性质的APP,逛微博、抖音就是耗费青春,却从来不会有人说闲逛知乎也是浪费时间的事。

甚至于很多人喜欢在文章里加上一两句“知乎高赞”回答,这种话的作用几乎等同于名言警句,甚至逼格还要更高一些。

难道知乎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当然不是,大部分的知乎内容同样狗屁不通,鸡汤同样是新鲜编造而成,同样在耗费着年轻人的青春。

只是不能否认的是,知乎的一些真知灼见确实多于微博、抖音,这让我们节省了大大的时间,因为看一个话题,往往只需要看知乎置顶的回答就够了。

这就是重点所在,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愿意去思考了。

一些人不愿意从知识量杂乱的微博这类软件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内容,他们更喜欢知乎这种可以给他们最直接答案的软件。

但本质上,这些软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区别。

03

我甚至评判的更大胆一些,难道看多了名著就一定是好的吗?

什么是名著?

《牛虻》《悲惨世界》《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名著的营养价值就一定那么高吗?曾经的他们不也是流行小说吗?

如今被称为名著,往往更多是因为他们多代表了一段历史和一段社会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来了解那段逝去的历史,这当然增长了读者的见识,但你真的要说因为这些书籍,一个人能变得多么多么聪慧,多么多么有才识,那我实在不敢苟同。

什么叫有营养,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事或物才叫有营养。

我大学宿舍有个朋友,抱着《百年孤独》读了一个学期,看不下去就死看、逼自己看,看完后告诉我这本书真不愧为世界名著,他真是获益良多。

我让他给我简单重复一遍小说情节,他吞吞吐吐了半天,一个名字都没说出来。

我说那你获益了什么东西,他支吾半天,最后放下一句狠话:你要自己看书才能体会真理。

哈哈哈,就喜欢看这些人嘴硬的样子!

自媒体火后,也火爆了一个分支,叫做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者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之类的。

一大堆人早上上班的路上也不刷微博、抖音了,戴着耳机花五分钟听完一本书。

心里那个满足感啊,看着周围抱着手机刷微博的人都带着一些鄙视,像是这些人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一样。

我也花五分钟听过一本书叫《茶花女》,当时作者给我理清了故事梗概,几个月后的现在,我只记得这本书是个妓女的故事。

这不代表这个模式是错的,因为当初我认认真真读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如今也只记得是个船夫孙女翠翠的故事。

看,不是认认真真地读完名著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04

生活本就不容易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那么多条条框框呢。

一个下班也总是刷抖音的朋友突然有了负罪感,她说每天下班也想向我一样读读书,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刷抖音怎么办?

我说看书这件事只有你自己主动去做,才会有意义,强迫自己只会是无用功。

喜欢读书的人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厉害,遇到晦涩难懂的书,他们照样不会去读;遇到不喜欢的书,他们也不会去读;甚至心情不好了,他们可能也不会读了。

说白了,读书不过是个兴趣而已,不必想的那么高尚,也不必因此产生什么优越感。

喜欢的东西,就去做,不喜欢的东西,就别去强求。

做好自己就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