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都攝六根”,禪宗的“六根關閉”,密宗的“中脈打通”,都是一個境界。只有六根關閉,才能達到淨念相續、制心一處,進而開通中脈,達到開頂,出神入化。因爲從未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才各執一端,都說自己的宗派最高。如果一門修通,則門門通達,法法平等。正因爲哪個法都沒有弄明白,所以給你任何法,你都覺得不相應,不究竟。

東華禪寺

正如佛門所講:“心清淨,則國土清淨;心不清淨,則國土不清淨。”如果你的心不安,來到東華山也不會安;如果你的心安,到任何地方都會安。如果你的心不清淨,就是阿彌陀佛把你接到西方淨土,你也不會清淨,也會認爲是五濁惡世。如果在娑婆世界解脫了,到任何地方都是淨土世界。

有的人講“有禪,有淨,如虎添翼。”其實講的人不懂,禪與淨並沒有區別。還有人說,禪爲上智之人所行,密爲中智之人所修,淨爲下智之人所依——這是凡夫之見,果地聖人沒有三者之分。所謂法有區別,是因爲心性未修圓滿,還在途中。如果到了源頭,又有什麼兩樣呢?無論哪宗哪派,都是心在修。千百年來都在談論“學佛就是修心”,通俗點講,就是修思想。思想未修端正,就如同建高樓沒有打好地基。

究竟修好了是什麼狀態?是慈悲,是博愛。但這僅是我們的境界。佛是什麼?你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是什麼,就不是什麼。正因爲他是無形無相的,所以就像水一樣,放在什麼形狀的模具裏冷凍,就變成什麼形狀的冰塊。他會根據外在環境的需要,來塑造自己的形象。

剛纔講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麼呢?就如同一棵樹木開花結果,是一種現象。如果沒有樹根的存在,怎麼可能開花結果呢?所以心猶如開花結果的現象,性如同樹根。爲什麼說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

至於“自性”的名稱,佛教中有幾十個、上百個,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我們的心性。就像一個人今天穿這套衣服,明天穿那套衣服,一生中穿了無數套,人有沒有變呢?同理,本來面目也是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在各宗各派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各個宗教都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可是我們現在連最基礎的身體都沒有修通,更不用說修思想,修心性了。

爲什麼好多出家人身體都不好,越修,身體越不好;而整天晃盪混日子的人,身體反倒還好?都說“學佛消業障”,身體不好說明業障很重,又如何教化別人?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實際上修行修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魔或違緣。只有當一個人曾經入過定,對病魔的考驗纔能有所抵禦。但是,只有能隨時進入四禪八定,才能徹底降伏病魔。能隨時入定,就能坐脫立亡。而出四禪八定就如同死而復生的過程。

好多修行人都想要一個方法,喜歡有形有相、把握得到的東西。可是給了他,他又覺得沒有用。因爲有爲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要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從心性上下手。據我這兩年的觀察,好多人連有爲法都沒修好,就想放下有爲法去修無爲法。當把無爲法給了他,他又根本不受用。

其實無論做什麼,比如出坡勞動,挖菜地、種樹、種菜,只要把身、心、物三者融爲一體,就是在定中,就是“無爲法”。如果挖菜地時,突然想到要到街上買東西,三者就沒有融爲一體。

你們會想:這是不是一種執著?最初的“定”就是一種“執著”。能執著,說明你降伏了心,會使用心了。如果你沒有一顆貪心,修道也沒有力量。因爲修道也是貪。世界上沒有不貪的人。修行人是最貪的。想成佛,獲得整個宇宙,難道不是貪嗎?既然如此,唸佛的時候,你能否做到身、心、佛號融爲一體?坐禪觀空時,能否做到身、心、空融爲一體?修密時,能否身、口、意同一體?

世間事與出世間法相比,如同“九牛一毛”。連“一毛”都得不到,就想要“九牛”,怎麼可能呢?大家做事都做不好,行爲這麼粗糙,將來轉到修行上,怎麼用功呢?每個行爲都是“心性”的顯現,做任何事都與修道一樣。

好多人唸佛、打坐都是抱着“隨緣”(隨大流)的心態:大家上天堂,他隨着去;下地獄,他也隨着去。真正開悟的人“隨緣”是另外一回事。凡夫因爲愚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能“隨緣”。真正知道了,怎麼可能“隨緣”呢?既然隨緣,爲什麼還要講正知、正見、正思維、正精進呢?

你一聽,可能又會說:“我不隨緣,堅持自己的原則,全身心投入地去追求我想要的東西。”實際上一個凡夫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薄地凡夫是前念、後念,念念不同。聖人是今念、明念,念念是一。

萬行大和尚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着普度衆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衆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