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试转体的基础上,16日早7时,邢台市莲池大街上跨京广铁路立交桥转体就位,3.9万多吨庞然大物在空中实现精准对接。它不仅是邢台市城建史上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汛期遇强降雨过程时市区唯一连接东西的生命通道。

  现场:牵手成功

  与试转体选择白天时间不同,正式转体的时间定在凌晨。

  16日凌晨4时7分,东侧11号主桥桥梁在2台500吨自动连续千斤顶的牵引下开始转身,经过40多分钟转体到位。

  6时30分,西侧10号桥开始正式转体。经过30多分钟的转动,最终与11号主桥在铁路西侧防护栏2.34米处凌空对接。

  经过试转体与正式转体,两座主桥顺时针转体78.59度,最终实现对接。

  记者了解到,该桥的成功转体创造多项历史记录:我国上跨京广铁路桥面最宽、转体重量最大的矮塔斜拉桥;我国最大的平曲线非对称矮塔斜拉索转体桥;河北省首座城市矮塔斜拉索转体桥;邢台市首座上跨京广线城市立交桥。

  另悉,15日晚,邢台市长董晓宇来到施工现场,现场调度莲池大街立交桥转体工作。

  背后:工艺与难度

  伟大工程的背后总有难以想象的困难。

  记者从邢台市建设局了解到,莲池大街上跨铁路桥跨越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线,京广铁路线白天每3-5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往返列车十分繁忙,梁体跨越京广铁路两条股道,距离既有线最小距离只有9.56米。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系数高,为保障铁路运营安全,减少对铁路大动脉的干扰,该工程采用转体施工方法。

  这是主要用于跨越河流、铁路、高速公路等不能做支架的一种桥梁施工工艺。先在京广铁路两侧浇筑墩身及梁体,并预先在墩身下方的承台中间安装设置转盘,再通过4台500吨自动连续千斤顶、2套液压泵和2台主控台等转体装置牵引墩身和梁体转身,在铁路上方,凌空对接、华丽转身,实现合龙。

  施工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转体支座安装是桥梁转体的重要环节。支撑桥墩和梁体3.9万吨,一旦精度和力度控制偏差超过1mm。巨大的转轴将难以转动,桥梁将不能实现合龙。二是索塔为钢壳异性混凝土结构,塔高29.7米,分7节浇筑,塔内钢筋密集,空间密闭狭窄,一次仅能容2-3人同时作业,夏季温度高达60℃,施工作业环境恶劣,索鞍的精准安装十分困难。三是转体桥长度不等,需要浇筑铁砂混凝土精准配重平衡,并严密测量监控,一旦梁体失去平衡,将影响京广大动脉的运营安全。

  意义:生命通道

  该工程备受市民关注。

  记者16日上午在现场看到,许多市民均骑车或开车赶来,目睹这一庞然大物的凌空对接。在这些市民看来,这座桥梁的飞架东西,不仅壮观,也为桥东桥西的居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

  目前,邢台市市区东西向道路与京广铁路立交均为下穿式地道桥,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排水能力弱,每逢汛期遇到强降雨过程,地道桥极易积水,致使车辆不能东西向通行。

  为进一步缓解市区东西向交通压力,提高车辆通行能力,有效解决汛期地道桥东西交通阻隔问题。2016年,新一届邢台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市区修建一座上跨京广铁路立交桥,它不仅是该市城建史上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汛期遇强降雨过程时市区唯一连接东西的生命通道。

  记者了解到,未来几个月,在做完沥青罩面、安装护栏等扫尾工作后,立交桥将实现通车。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张会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