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慈禧,從1860年到1902年初,一生曾經兩次因躲避外地入侵,逃離北京紫禁城皇宮,每次出逃之後,都對大清的國運產生深遠的影響。帝國顏面、尊嚴盡喪。

皇宮

第一次出逃,是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葉赫那拉氏隨咸豐帝逃往熱河。回來之後,按照咸豐皇帝遺詔,命兩宮太后(皇帝生母懿貴妃)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第二次出逃,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最終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賣國的《辛丑條約》割地賠款。

慈禧

這兩次逃離皇宮,也是慈禧人生、大清帝國的重大轉折點。

一、紫禁城的不眠之夜

1900年8月14日晚,八國聯軍突破北京外圍防線進入北京城內。那天正趕上宮內祭祀日,夜晚聽到槍彈啾啾地叫,慈禧太后還以爲是鳥叫,後來才覺着不對勁,夜間哪來鳥叫。

突然,太監李蓮英跪在簾子外奏報道:“老佛爺,洋兵已經進城了,該躲避躲避啦。”慈禧太后慌忙起身,急問:“皇上在哪兒?皇上在哪兒?趕緊通報皇上,麻溜點兒過來。”

不大會,光緒頭戴着紅纓帽子,身着補服趕過來。慈禧說:“瞧你這身裝束打扮,哪兒能走得出?”皇上邊走邊脫穿戴,把朝珠纓帽、外褂都扔了,隨手抓到一件長袍穿上。太后叫來小太監給皇上梳頭,換上普通人的穿戴,儘量往鄉里人模樣打扮。

慈禧出逃

二、倉惶外逃

8月15日凌晨,慈禧太后帶着光緒皇上,匆忙離宮,等候在後門外的當值步兵統領善耆,早已備下一乘騾車。太后和皇上急忙上車,向德勝門方向跑去。

步兵統領善耆

衆人惟恐洋兵追趕,不敢停留,拼命狂奔,連夜逃到昌平州。兩宮倉皇出宮,先期沒下廷旨,鑾駕到達昌平城下,守城官員不知道怎麼回事,堅閉城門,不斷鳴槍警示。兩宮不得已,繞城而過,繼續趕路。

聯軍劫掠

三、忠於職守的懷來縣令

太后和皇上沒喫沒喝,又冷又餓,步兵統領善耆給懷來縣下一道“急牒”,叫懷來縣務必爲兩宮備辦好喫食,備辦滿漢全席一桌。

懷來知縣吳永,面對送來的急牒,要在24小時內,叫他備辦滿漢全席一桌,比登天攬月還難。衙內貼身的人勸吳永棄官逃避,硬着頭皮置辦,也撈不到一個“好”來,一旦聖上怪罪下來,豈不自討罪遭。

慈禧劇照

吳永再三思量,認爲天子遇難不能逃避,是禍是福,聽天由命。

吳永冒着傾盆大雨趕到榆林堡驛所,找到一名管驛人。吳永命管驛人和隨從人員爲兩宮準備粥飯。大約過一個時辰,太后和皇上就到了。

聯軍屠殺軍民

四、外國人眼中的外逃情景

慈禧出逃英國人莫里斯,科林斯在《萬歲君主逃離大內》中描述了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倉皇出逃的真實過程。

聯軍攻城

懷來知府吳永不敢走進去,只好跪在她下方院子裏的污泥中,太后正吸着菸斗,她說:“我們離宮時走得太匆忙了,沒多帶衣服,只有這一身兒衣服還不夠暖和,你能給我找些衣服來嗎?”

……就在同一天,英國公使館的一位貴婦科爾夫人來了紫禁城,走進了慈禧太后的房間,一切還向她走時那樣:牀上放一件黑緞外衣,地上是一雙滿洲鞋;數不清的樟木箱裏放滿了衣、褲,有的用金線繡成,有的綴着珍珠,還有成排的黑貂皮和白狐皮,這就是科爾夫人看到的一切。而這時它們的主人卻在向吳永這個小縣令索要着禦寒的衣物。

懷來知縣吳永被直接帶到皇太后面前,他發現:

太后身上穿了一套貧苦村婦常傳的藍衣棉衣坐在桌旁,她的頭髮在頭頂隨便綰個髻(ji)。太后擦乾眼淚說:我們一天天地逃啊,沒喫沒喝又冷又餓。路上我們渴了,叫太監去找水,雖然到處是井,可不是沒打水的東西,就是井裏飄滿了屍首。昨天晚上皇上和我隔着條長凳睡,可我們誰都睡不着,只好肩並肩地坐着看星星,一直到早晨,皇上累壞le ,我們兩天沒喫東西,你給我們準備點兒喫的好嗎?”

吳永對太后說只有一鍋大豆和小米粥,太后催他趕快端上來:

太后、皇帝進餐時,吳永在門簾賣聽候吩咐,這位縣令聽見屋裏倉促的吞嚥食物的聲音,他們喝粥時還發出唏噓聲,好像那些東西是美味佳餚。

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這是慈禧太后第二次逃離北京了,第一次逃離是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她隨咸豐帝,和皇子載淳逃往熱河。她當時的身份還是爲懿貴妃。

列強瓜分中國

歷史,有時就是這樣驚人的相似。

八國聯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