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萬事開頭難,想來人生的修行也是如此。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卻不知道這第一步究竟要踏往何方?讓我們試着把眼光投向千年以前,也許,經典早就給出了答案,一直在等着我們去尋找,去踐行。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精準深刻又完整地道出了做好人、做好事的根本祕訣和完整過程。其中精華的六個字“止、定、靜、安、慮、得”,更堪稱六字真言。好好理解體悟,必能成人成事。

止——樹立目標

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什麼是目標?目標就是方向,你的事業要做到什麼樣?你的人生要走向哪裏?這一步做不好,人的心就是迷糊的,路就是模糊的,不僅心中空虛,還會事事混亂。所以人最開始先要樹立目標,而這需要人對自我有全面、深入而準確的認知,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清楚了,目標纔會明確。邁開步子前,先多想想不是壞事。

定——堅定志向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明代呂坤也說:“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目標明確了,自己的志向自然就有了,但這還不夠,志向還需堅定。將目標內化爲自己的情懷,才能在內心時時提醒自己,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並源源不斷地爲自己提供前行的動力。

靜——擺正態度

王安石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僅僅有目標和志向還不夠,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太多了。所以接下來要擺正態度,這個態度便是“不浮躁”。當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人心浮躁,沉不下來。所以關鍵就在於擺正態度,這個態度便是鎮靜不躁。

安——安下心來

古語:“不妄求則心安,不妄作則身安。”

態度擺正了,心便安下了。目標明確是因爲想得清楚,所以“理得”。志向堅定是因爲合於自己的心,所以能“心安”。態度的擺正則將這兩點更加鞏固,接下來自然也就到了“心安理得”的階段。這一步,便爲接下來的行動打好了內在的基礎。

慮——周全考慮

要做事,首先要考慮身處環境裏的人、事、物,考慮要做什麼和怎麼做,儘量周全不失,否則事情還是做不成。《孫子兵法》講“謀定而後動”,能不能在做事前考慮周全,反映的是一個人“謀”的能力。前面四步是修養,這一步關乎的則是頭腦智慧,是成事的條件。

得——終有收穫

唐代李紳詩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基礎打牢,收穫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這六個字,可以說是人生成事的根本環節,仔細體悟,付諸行動,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人生之路走好,收穫圓滿。正如《大學》接下來所講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