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防曬劑的光保護機制(圖片來源:Luo et al。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線輻射,防止它對染色體造成損傷,但它的防護能力不是無窮無盡的:UVA能誘導許多化學物質產生高活性的化學中間體,例如羥基和氧自由基,因此長時間的UVA照射會使DNA的單鏈斷裂,進而引發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最致命的皮膚癌)、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等。

來源:科學大院

立秋之後,“馬路煎蛋”的曝曬日子,變成了陰雨連綿的悶熱日子,雖然可見的陽光減少了,但防曬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糙漢子/糙妹子們不要以爲這只是精緻女孩該擔心的事哦,防曬不止是爲了不被曬黑,更是爲了皮膚健康!

爲什麼天涼了還要防曬?防曬到底是在防什麼?防曬霜需要怎麼挑?防曬還有啥有趣的新姿勢?以上這些問題,一篇講清楚!

熱=曬?你想得太簡單!

首先要明確的是,防曬防的是陽光中的紫外線(ultraviolet,UV),“熱”和“曬”並不會一直成正比,入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儘管溫度降低、陰雨天氣增多,紫外線強度卻不一定會減弱。這正是多雲、陰天或冬季同樣也要防曬的理由。

太陽輻射中,99.9%的能量集中在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中,拋開其他因素講,紫外線越強意味着太陽輻射越強,氣溫也就越高。但事情不會總是如此簡單:例如有冷空氣入侵時,降溫會抵消掉一部分太陽輻射的升溫效果,卻抵消不掉“曬死人”的紫外線。除此之外,產生熱效應的紅外線(infrared,IR)也是使我們感到酷熱難耐的原因之一。我們頭頂的大氣和雲層對紫外線和紅外線的阻擋程度不盡相同,加上不同天氣的影響,“熱”和“曬”並不會一直成正比。

夏季和冬季、清晨和午後的紫外線強度差異也與太陽高度角相關,太陽高度角越大,紫外線輻射水平也就越高,即使是陰天,紫外線輻射也不會完全被阻擋在外,仍有很大一部分紫外線會抵達我們的皮膚。早在2003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白建輝、王庚辰和胡非就建立了一個簡單的經驗公式(Jianhui, B。 et al。, 2003),用於計算陰天紫外線輻射水平。他們發現,1990年的北京,陰天時雲層阻擋的紫外線強度還不到總體紫外線的一半。

到了寒冷的冬天,紫外線強度雖然有所降低,但長期曝露在陽光下,皮膚總歸會受到影響,特別是下雪的日子裏,白得反光的雪也會反射大量紫外線到人的皮膚表面。

所以,在多雲或陰雨天,包括冬天,我們仍然需要防曬。

防曬到底在防啥

紫外線會導致皮膚變黑、變老,甚至引發多種可怕的皮膚癌,防曬就是在防這些。

按照波長的不同,紫外線可分爲三種:長波紫外線UVA(波長315~400nm)、中波紫外線UVB(波長280~315nm)以及短波紫外線UVC(波長100~280nm)。

波長越短,能量越強,破壞性也就越強,如果受到UVC的長期照射,機體的生理功能便會發生改變,以致最終死亡。好在我們的地球有臭氧層這把巨型“遮陽傘”,加上高層大氣的雙重保護,100%的致命UVC都被吸收阻攔,無法抵達地面。

波長越長,穿透皮膚組織的能力就越強。穿越層層大氣和臭氧的紫外線中,超過95%爲長波紫外線UVA,剩下的則爲中波紫外線UVB。

UVA能穿透皮膚的表皮層(epidermis)到達真皮層(dermis),甚至是皮下組織層,激活表皮中的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這一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曬黑”。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線輻射,防止它對染色體造成損傷,但它的防護能力不是無窮無盡的:UVA能誘導許多化學物質產生高活性的化學中間體,例如羥基和氧自由基,因此長時間的UVA照射會使DNA的單鏈斷裂,進而引發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最致命的皮膚癌)、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等。

惡性黑色素瘤的高發人羣包括缺乏黑色素卻喜歡美黑的白種人、在高空環境中作業的人、從北歐移民至澳大利亞的定居者(白色人種缺乏黑色素,而澳大利亞的紫外線輻射強度非常高,so……)等。

除了皮膚癌這種嚴重的後果,UVA更爲普遍的殺傷性就是加速皮膚老化了。如果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則很容易長出皺紋和老年斑,比同齡人更顯老。

UVB的輻射量雖然沒有UVA那麼高,穿透皮膚的能力也沒有那麼強,殺傷力卻也不可小覷,它是皮膚曬紅曬傷的罪魁禍首。UVB和UVA常常團體作戰:UVA破壞DNA的單鏈,UVB則能直接損傷DNA雙鏈,還能在相鄰的嘧啶鹼基之間形成二聚體,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或是DNA複製出錯。

如何將防曬進行到底

臭氧層爲我們抵禦了可怕的UVC,那麼我們面對的最大敵人便是UVA和UVB了,由此我們便可以針對性的選擇一些防曬手段。

最有效的,當然還是把自己包成一個不漏風的糉子!硬防曬永遠比防曬霜更能還你膚白貌美,在經得住熱、悶、流汗、暈妝的情況下,請選擇遮陽傘、遮陽帽、墨鏡、口罩、手套、長袖、長裙或長褲(全套使用回頭率更高哦)。

經受不住密不透風的裝備的裹挾,就老老實實選款有效的防曬霜吧。

說到防曬霜,大家最先關注到的應該就是防曬指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了。該指數與UVB有關,簡單來說,SPF值越高,防曬能力越強;具體一點,“SPF X”表示的是按照推薦劑量使用該防曬霜後,UVB到達你的皮膚時會被削弱爲原來的1/X。一般來說SPF 15就能滿足大部分人通勤所需的日常防曬需求了(SPF值高於50的很可能是誇大宣傳,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有防曬霜的效果能高於SPF 50)。

人們對於UVA的防護意識比UVB要弱得多,目前國際上還沒有評估UVA防護效果的統一標準:亞洲的防曬霜採用的是PA分級系統(Protection Grade of UVA),“+”越多,防護等級越高;美國採用的是“廣譜” (Broad Spectrum)標註;英國和愛爾蘭使用的則是星級評估系統(星星越多,防護等級越高)。

防曬霜防曬手段又常常被分爲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

物理防曬的原理在於“反彈”:反射或散射UV。主要的有效成分一般是無機化合物,性質比較穩定,可維持較長時間,包括氧化鋅(ZnO,zinc oxide,阻隔波長290~700nm)、二氧化鈦(TiO2,titanium dioxide,阻隔波長290~700nm)。這兩種物質粒徑較大,所以塗在臉上會白白的,容易顯得油膩。

化學防曬的原理在於“包容”:吸收UV。利用有機物吸收UV緩慢分解的性質,保護我們的皮膚細胞免受紫外線損害,有效成分包括二苯甲酮(benzophenone,吸收波長250~350nm)、對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yl methoxycinnamate,吸收波長290~320nm)、阿伏苯宗(avobenzone,吸收波長320~400nm)。

防曬霜中有效成分的中英文都列出來啦,大家可以保存在手機上(也可以默默背下來),下次選防曬的時候可以反過來忽悠導購員了!(你這個防曬霜裏有對甲氧基肉桂酸辛酯麼?有氧化鋅二氧化鈦二苯甲酮阿伏苯宗麼?)

腦洞嚴謹的防曬新姿勢

今年5月的一項研究(Matta, M。 et al。, , 2019)曾引起多方關注,該研究發現防曬霜中的光防護成分(多爲化學防曬成分)可能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但這項研究的被試對象較少(只有 24 名)、防曬霜塗抹量過大(每天 4 次連續 4 天塗抹在 75% 的身體表面,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個結論其實對普通人蔘考意義不大。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TiO2納米微粒可能會引起小鼠的呼吸道癌,但對人類致癌的證據並不充分;在許多水域中,研究者也已經檢測到了防曬霜中的成分,有些甚至還出現在了魚類中(塗防曬時還是儘量不要下海了,可以選擇嚴實一點的泳衣嘛~)。

防曬霜的成分似乎出現了某些健康隱患,雖說除了大量食用會導致安全問題(使用噴霧時注意緊閉雙眼和嘴巴),正常使用時我們基本不會受到影響,但科學家還是在兢兢業業地研發更安全的新型防曬產品。

來自植物的超強防曬

植物往往比動物接受的陽光更多,好在大自然選擇了有效的篩選劑來保護植物。在擬南芥(Arabidopsis)植物中,葉片表皮中的芥子酰蘋果酸酯(sinapoyl malate,SM)能通過超快速光致異構化(ultra-fast photoisomerization)將紫外線輻射散射到環境中,反應產生的順式去質子化SM對紫外線的吸收能力仍非常強大,因此可以通過光質反應消耗掉輻射能量,阻止紫外線傷害植物細胞。

這種奇特的雙重紫外線保護機制,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韓克利研究員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Luo, J。 et al。,  2017)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來自植物的“天然防曬分子(夏天來了,如何科學地防曬?)”具有多種優點: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再也不用擔心污染海洋啦~

反其道而行:修復DNA

既然UVA和UVB會損傷我們的DNA,那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我們一方面能阻礙進一步損傷,一方面又能修復已有的DNA損傷呢?這樣的新產品還真存在。

雖說DNA修復酶是真實存在的,例如紫外核酸內切酶(UV endonuclease)、T4核酸內切酶、V(T4N5)光解酶(photolyase),但將其加入防曬霜裏,在皮膚上抹一抹、揉一揉,它們就能進入細胞嗎?其實,光解酶的激活必須由光照完成,也就是暴露在陽光下時,光解酶才能修復曬太陽造成的DNA損傷。

2000年的一項研究中(Stege, H。 et al。,  2000),受試者臀部在接受UVB照射後,用光解酶處理DNA損傷,修復效果顯著;2001年的一項III期臨牀試驗中(Yarosh, D。 et al。,  2001),使用T4N5脂質體潤膚乳的受試者患皮膚癌的幾率明顯降低。

唯一難以推廣的原因,大概就是太貴了!100mL大概得350~420人民幣,對於需要大量使用的消耗品來說,真讓人望而卻步。

紫外檢測隨身貼

爲了避免某些人塗了也白塗、費時費力費錢還沒效果的情況,研究人員貼心地研發了一種紫外線檢測貼紙(Hacker, E。 et al。, 2019),提醒大家及時補塗防曬霜。

畢竟很多人都會低估防曬霜的有效用量:推薦劑量爲2毫克每平方釐米,也就是一張平均大小的臉需要塗抹體積爲一塊錢硬幣那麼多的防曬霜,若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每隔兩個小時左右防曬霜的有效分子還會流失或分解,所以還得定時補塗(想要又白又嫩可真不容易)……

希望研究者們能早點研發出類似防曬臉膜的產品,隔倆小時貼一張,造福廣大精緻男孩女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