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大同潘家園:感受濃濃文韻,注入發展活力

中國·大同潘家園

在秋日明朗陽光的照射下,古都大同處處文華綻放,景緻如畫。在古城清遠門旁,一個古色古香的建築羣落讓古城的文化氣韻更顯豐富精彩,這裏的建築爲明清風格,並有民國風情,青磚黛瓦,雕樑畫棟,每一座建築都極具藝術匠心,細細觀賞,彩繪沿襲了老大同的特色風格,“四季花卉”“二龍戲珠”“鳳穿牡丹”“獅子滾繡球”“松鶴延年”“五福捧壽”等充滿喜氣,流雲紋、花草紋、波浪紋、龜背紋、書法篆字紋等,精緻優美,栩栩如生,充分展現了建築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這裏堪稱古城西部的“文眼”位置,東臨開化寺,南接華嚴寺,西望朝陽宮、西城牆,北扼大同府衙,格局開闊,是一幅動人的古都文化畫卷。

歷經一年四個月的建設,今年8月,中國·大同潘家園完美呈現,全面開園,爲古城更加活起來、火起來注入全新的文化活力。中國·大同潘家園項目由大同市政府引進,是北京潘家園首次在外域開拓的品牌輸出,是我市“雙環行動”中12個環古城重大項目之一,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質的重要工程。據項目建設方大同葉茂傳統文化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投資3億元,建設用地面積2477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4117平方米,在立足大同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全國藝術品產業和大同的實際情況,着力建設具有大同本土特色的文化市場,是融合藝術創作、藝術交流、藝術展示和文化品牌運作等多功能爲一體的文商旅新地標。在大同潘家園項目開園之際,舉辦了中國·大同潘家園傳統文化藝術節,衆多國內曲藝名家負鼓攜琴匯聚於此,京韻大鼓、琴書、牌子曲等曲種集中展現,深圳市小品話劇團應邀來同表演別開生面的《劇說成功》,精彩絕倫的表演,爲人們獻上了一場場藝術盛宴;同時,回青·回望張滃作品展、張旭光草書藝術大同巡展,第二屆大同玉石文化節和大型鑑寶活動的舉行,呈上文化傳承、藝術交流的盛會,讓這裏成爲弘揚中華文化的載體、彰顯古都大同魅力的平臺,備受人們關注與喜愛,成爲大同市民及八方遊客感受大同文韻的熱門地。

秋日的一個下午,記者漫步來到大同潘家園,只見商戶櫛比,遊人如織,內部格局爽朗,環境清雅,充滿文化藝術氣息,讓人舉步流連。在項目負責人的引導下,記者從西向東領略了這個洋溢着鮮明地域文化和濃郁藝術氣息的文化建築羣。園內西側爲古玩區,主營古玩、石雕石刻、木藝雕刻加工等,備受大同市民及遊客喜愛的雲海曲藝社亦入駐這裏,中部爲玉器區,主營珠寶、玉石、文玩、錢幣收藏、現代工藝品等,東側爲書畫區,主營書畫收藏、古舊書籍、大同本土特色文化、剪紙等,三個區域各具特色,形成風貌不同的文化氣場,據瞭解,目前,園內的門店已基本全部入駐商家。三大區域的中心爲地攤區,據介紹,園內原計劃設置284個地攤位,但報名希望進駐的有千餘家,現進駐780多家,商戶來自全國各地。記者看到,地攤區展示售賣的文玩藝術品琳琅滿目,包羅萬象,遊人在自由輕鬆的淘選過程中,感受一種別樣的文化樂趣。

大同潘家園內,還有三條老大同的老街,由西向東依次爲西門大巷、二府巷、師校街,如今,規劃建設成爲園內的內街,煥發出全新的文化風采。據瞭解,西門大巷匯聚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種餐飲美食,將成爲極具特色的大同餐飲一條街,二府巷以民俗文化項目爲主,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技藝的推廣,師校街將以特色小喫爲主,匯聚大同本土及全國特色小喫,讓遊客開心感受舌尖上的大同。

“這裏很有文化特色,建築很美,藝術內涵很精彩,更加豐富了我的大同古城文化之旅,更加感受到大同的內在文化魅力。”採訪中,一位來自省城太原的遊客說。步出大同潘家園,回望這個青磚主體色調凝重、硃紅門窗格調喜慶、飛檐斗拱氣勢飛揚的建築羣落,在夕陽暖暉的籠罩中,氤氳、升騰起一種讓人沉醉的文化氣韻。

記者:史湧濤

大同文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