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臺灣《旺報》13日報道,根據臺灣大學等8所臺灣頂尖大學2018年決算書,8所大學去年收入總和約爲562億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26億元),仍不及廣東中山大學一所學校的收入。臺灣當局去年2月公佈的“高教深耕計劃”審查結果顯示,166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37.2億元)經費裏,名列“全校型國際競爭學校”的僅有4所,其中臺大分得18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4億元),成大11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5億元),新竹清華10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2億元),各校所得經費約僅是2011年“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的六成至七成。

原標題:臺媒:臺灣8所頂尖大學年收入總和,不及廣東中山大學一所

(觀察者網綜合)

據臺灣《旺報》13日報道,根據臺灣大學等8所臺灣頂尖大學2018年決算書,8所大學去年收入總和約爲562億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26億元),仍不及廣東中山大學一所學校的收入。中山大學去年收入約爲130億元人民幣。

其中,據臺大年度校務基金總說明,該校去年收入決算174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39億元)已是全臺大學之最,但也僅爲北京清華大學的七分之一(約276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臺大業務收入中的政府補助是63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4億元),自籌收入是92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0億元),自籌約是政府補助的1.5倍。

名校抱怨:經費不夠參與國際競爭

據《旺報》報道,觀察其他臺灣頂尖高校2018年度收入決算,成功大學94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1億元)、新竹清華大學69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5億元)以及新竹交通大學65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4.5億元)。這些收入包括業務收入,即學雜費、合作教育和教學研究補助等,以及業務外收入如利息、投資和受贈。

相較於大陸“985工程”大學,臺灣各頂尖大學幾乎都有收支短缺情況,必須節約度日。

例如,臺大收入174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39億元)卻支出180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40億元),虧損6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億);成大和新竹清華都虧損2億元(摺合人民幣約4400萬元),臺科大和陽明大學短缺5000萬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1100萬元)到1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200萬元)不等;新竹交大勉強收支平衡,僅政大還倒賺2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4400萬元)。

臺灣當局去年2月公佈的“高教深耕計劃”審查結果顯示,166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37.2億元)經費裏,名列“全校型國際競爭學校”的僅有4所,其中臺大分得18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4億元),成大11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5億元),新竹清華10億元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2億元),各校所得經費約僅是2011年“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的六成至七成。

由於參與“高教深耕計劃”的全臺71所大學全都分到經費,甚至包括近年有招生危機、面臨退場的學校。有頂尖大學就曾抱怨,“高教深耕”預算僧多粥少,這樣的經費要參與國際競爭,一定不夠。

《旺報》去年曾報道稱,由於兩岸關係僵持不下,導致赴臺大陸學生人數逐年減少,不少私立學校主管直嘆無奈。大陸學生不來,臺校失去了苦苦經營的大陸學生市場。

2011年馬英九任期內,首度開放大陸學生來臺攻讀學位,當時不少大學校長對此持樂觀態度,認爲這來自於兩岸政治紅利,未來能帶來更多大陸學生。此後大陸研修生與學位生一樣,來臺人數攀升。

依照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的統計,2011年前往臺灣的大陸研修生僅11227人,此後人數逐年增加,2015年增至34114人。

2016年後,大陸學生赴臺人數減少的消息不斷傳出,研修生也從2015年的3萬多人減少至2016年的25824人。

《旺報》評論指出,蔡英文當局堅持“臺獨”,不只傷及臺灣民生及對外事務,臺灣島內生源逐漸減少,大學退場與並校立場模糊不清,“新南向”招生又存在語言、師資等諸多條件限制,根本無法彌補大陸學生市場缺口,從內而外的問題都無從解決,如置臺灣人民於水火而不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