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人民網發文,內容小部分篇幅關於比特幣,大部分篇幅關於央行數字幣。在文章中,毫不避諱地指出比特幣具有創新性,但是在全球主流國家尚未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之際,央行數字幣呼之而出,更具備突破意義。

人民網指出全球還沒有一家央行推出主權“數字貨幣”。正因如此,“劍走偏鋒”的IT科技奇才們,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創新和“區塊鏈”技術,早在十年前就搞出了所謂的“數字貨幣”比特幣。

儘管從貨幣屬性看,比特幣本質上並非貨幣。但從技術上來講,比特幣確有一定的先進性,比如,它採用了區塊鏈技術,多邊記賬、實時查詢、軟件開源、P2P形式,它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使用整個P2P網絡中衆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爲,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點對點的傳輸,意味着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但比特幣作爲非主權貨幣對抗法幣,又因其極具稀缺性,具有炒作意義,所以在全球範圍內都飽受爭議。人民網認爲,比特幣從幾美分最高上漲到2萬美元,是因爲各國對比特幣投機性受到監管趨緊和技術問題等影響,導致價格大起大落。

人民網特別指出,並非任何個人和企業都可以發行數字貨幣。從貨幣的本質看,只有國家才能對貨幣行使發行的最高權力,而且這是排他性的權力。因此,不管技術多麼先進,也不能超越國家的貨幣發行權。

但毋庸置疑的是,數字貨幣已經是大勢所趨,好在我們國家早早的做了準備。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表示,研究五年之久的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採用互聯技術實現的央行數字貨幣,將會在全球具有突破性意義。

央行數字貨幣將採取“雙層運營體系”。單層運營體系是指央行直接對公衆發行數字貨幣,“雙層運營體系”則是指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衆。

事實上,“雙層運營體系”是沿襲了央行發行貨幣的制度。我們知道目前央行也是不對大衆存取款進行服務的,而是直接把貨幣流轉窗口對接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通過市場經濟的表現來調節供給。

除“雙層運營體系”,穆長春還公佈央行數字貨幣多個細節,重要內容包括以下4點:

1. 爲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需要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

2. 在數字貨幣的技術路線上,央行層面保持技術中性,不預設技術路線。不一定是區塊鏈,任何技術都可以。“無論是區塊鏈還是集中賬戶體系,是電子支付還是所謂的移動貨幣,你採取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

3. 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處於“賽馬”狀態,幾家指定運營機構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發。

4. 儘管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央行數字貨幣還是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點,保證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需100%繳納準備金。我們知道目前央行在調節貨幣供給的時候,常常會運用到準備金率(遠遠小於100%),來放大調整效果,而對於數字貨幣卻採用100%的準備金,則可能是傳統人民幣向數字幣階段轉化初級階段,其實這個轉換過程真的實現的話,是在去槓桿,相對沒有轉換的時候,人民幣應該會極度處於通縮狀態,相對於外幣可能就產生了炒作屬性。

當然,目前從央行公佈的相關文件綜合來看,央行數字貨幣目前還是個雛形,還沒經過市場檢驗,想必數字貨幣普及過程並不像大家預期的那樣來得那麼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