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分別用“魚”形模型、成熟度模型和戰略執行框架,等等,談了本人對 智能製造 的理解。在本文中,筆者嘗試借鑑精益管理中的“精益製造屋”,對智能製造的內涵做進一步,系統性的闡述,並將之命名爲:“智能製造屋”。

1 :“智能製造屋”

1. 屋頂:價值和目標

“智能製造屋”的屋頂是智能製造的價值和目標。

從業務價值來講,相比較當前中國製造業的“兩高三低”(高消耗、高成本、低質量、低效率和低效益),智能製造的業務價值是幫助製造企業實現“二低三高”的先進製造,即低消耗、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爲了達成這些價值,其中的實現路徑是通過 物聯網 、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來優化生產系統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並提升其轉化效率。

從系統形態來講,智能製造的核心內涵和目標是實現“ 協同、精益、柔性和自主 ”的製造系統。

1 )協同製造

智能製造應該是協同製造,即企業內部人與人、人與設備、人與環境、設備與設備,設備與工件、工件與工件,等等之間;以及產業鏈中,上下游的不同企業之間的網絡化、實時協同,這也包括了所謂的“衆包製造”或“雲製造”,從而將社會化協作式生產推進到更廣範圍和更深層面。比如,產業鏈中的協同產品設計和開發、協同供應鏈、協同服務,企業內部的人 ---- 環一體化生態系統( CollaborativeandHarmonyProductionEcosystem ),等等。

2 )精益製造

智能製造應該是精益製造,即通過生產系統的互聯化、可視化、實時仿真和模擬,在實現“一個流”生產的同時,讓各種浪費顯露出來,再持續地優化生產資源的組織和轉化,以消除各種浪費,杜絕各種過程差異和安全風險,在業務數字化的“加法”基礎上做運營精益化的“減法”。

3 )柔性製造

智能製造應該是柔性製造,即製造系統中的原料、能源、人、技術、流程和工具等資源和能力,可以根據市場和客戶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和適配;最終,在實現“批量爲 1 ”的個體化製造的同時,還能確保生產系統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4 )自主製造

智能製造應該是自主製造,即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實現生產系統在常規性、程序式、場景化的情形下的自主決策和自組織、自執行、自監督、自調整,把人從重複式、繁瑣型、低價值、高強度的生產作業中解放出來,從而將更多精力放在例外決策和系統優化等創新性工作中去,更高程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價值和潛能。

在具體表現和企業實踐中,不同的行業和企業,對智能製造的目標定義會有差異,比如快速消費品行業會着重於精益製造和柔性製造,航空和汽車行業對協同製造的要求會更看重,鋼鐵和化工行業則可能把自主製造的訴求會放在優先位置。無論何種形式,大體上對智能製造的目標要求不會脫離協同製造、精益製造、柔性製造和自主製造這幾種形態的組合。

2. 棟樑:二經和六緯

“智能製造屋”的棟樑是“二經六緯”,即縱向的兩個技術支撐:數字主線和數字孿生,和橫向的六個進化階段:互聯化、可視化、透明化、可配置、可預測和自適應。

1 )數字主線( DigitalThread

在智能製造的體系中,數字主線是流程和數據集成的主要手段。近幾年,因爲互聯網企業的推動,“中臺”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尤其對製造企業而言,“中臺”的建設似乎成了一個非常迫切的任務。在筆者看來,現在比較成熟的所謂“中臺”有業務中臺、數據中臺和 AI 中臺,而“中臺”的本質內涵是可複用的邏輯、能力或數據。對製造企業而言,數字主線類似於以產品爲中心的數據中臺,起到系統與流程的連接和數據的集成的作用,即在合適的時間,把合適的數據,傳遞給合適的人。另外,數字主線的建設還可以幫助企業對現有的 ERPMESPLMIT 系統進行服務化或業務中臺式改造。

2 )數字孿生( DigitalTwin

ERPMESIT 系統是基於記錄( Record-Based )的架構設計, PLMIT 系統是基於對象( Object-Based )的架構設計,工業互聯網是基於物( Thing-Based )的架構設計,而物( Thing )的數字化展現就是數字孿生。換句話說, 以工業互聯網技術做支撐的智能製造應該是由數字孿生驅動( DigitalTwins-Driven )的業務場景的集合 ,數字孿生是智能製造中的萬有存在和“小宇宙”,是智能製造系統的主要人機交互界面( HumanMachineInterfaceHMI )。

舉例來說,企業可以爲設備、生產線或車間來製作數字孿生,然後通過它來做運行的仿真和模擬,以發現其中的瓶頸或浪費,進而對上述物理現場進行持續優化。

又比如,企業中的設備、人、料、流程、系統等資源或能力都是某類“物”,爲了支持柔性生產,這些資源或能力,及其之間的組合關係,等等,必須是可配置的;而上述可配置的實現要以數字孿生作爲媒介來完成。

3 )六個進化階段

智能製造的“六緯”,指的是橫向上的六個階段或進化路徑:互聯化、可視化、透明化、可配置、可預測和自適應,其詳細介紹可參見筆者的前一遍文章: 智能製造成熟度模型與實施路徑

互聯化是智能製造的最基本階段,是“機聯網”的高級階段,包括了人、機器、物料、流程、環境、系統等之間的互聯互通,是實現協同製造的基礎。

可視化和透明化是對數據的深入應用,在此基礎上可以做生產系統的模擬、仿真、優化和因果分析,以消除瓶頸,消除浪費,杜絕風險,從而實現精益製造。

可配置是實現柔性製造的基礎。要想實現柔性製造,就要將客戶的需求變化( Changeable )進行解耦和系統化,轉化爲對企業中資源和能力,及其組合關係的可配置( Configurable ),進而再轉變化對基本要素的(人、機、料等)的標準化( Standard ),從變易( Changeà 簡易( Configurationà 不易( Construct )的不斷解耦,從而在實現個體化生產的同時實現生產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可預測和自適應是智能製造的高級發展階段。

可預測是對生產系統中的過程變異和安全風險進行預測,並提前做好防範。以設備管理爲例,有修復性設備維護、計劃性設備維護和預測性設備維護;其中,預測性設備維護中的設備使用壽命最長,維護成本最低。製造企業中,與設備管理非常類似的業務場景還有質量、風險和安全管理,其最優形式是預測性質量保證、風險管理和安全保證。

到了自適應階段,製造系統纔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系統。通過實時監測、算法優化和數物互聯,自適應階段的製造系統可以實現日常運行中重複式作業的自計劃、自組織、自監測和自適應等完整的 PDCA 循環。

“智能製造屋”的“六緯”,一方面,從互聯化 à 可視化 à 透明化 à 可配置 à 可預測 à 自適應,是企業在實現智能製造願景和目標過程中,製造系統的進化路徑;另一方面,從自適應 à 可預測 à 可配置 à 透明化 à 可視化 à 互聯化,是智能製造要求的層層分解,上一層的要求可以指導下一層的建設。

3. 屋基: CPPS 和基礎 IT

“智能製造屋”的屋基有兩個,一個是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構件在內的信息物理生產系統( Cyber-PhysicalProductionSystemCPPS ),一個是以 ERPPLMMESIT 系統爲主體的基礎 IT 系統或應用。

在智能製造體系中,信息物理生產系統是數字化技術盞。與傳統 IT 架構相比,信息物理生產系統( CPPS )的優點是全面、實時互聯和數據的自學習。藉助物聯網技術,製造企業中的人、機、料、系統、環境等資源和能力可以實時互聯,再加上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業務全面地數字化,並大大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藉助高級分析和機器學習, CPPS 系統可以對業務數據進行自學習基礎上的自主決策。

處於“智能製造屋”最底層的 ERPPLMMESIT 系統則是智能製造的工具包。它們不是多餘,而是基礎支撐;只不過,這些系統或應用要做微服務、去中心化或業務中臺化改造,以適應多變的企業環境。傳統式、大而全、中央式的 IT 系統,因爲架構僵化、開放性和可配置性差,必須借鑑業務中臺的思路對其進行重構,而確保重構(注:不是推倒重來)工作能夠以風險最小、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方式下完成的技術支撐是信息物理系統。

作爲一個模型框架,“智能製造屋”從價值、願景、目標、階段、方法、原則和工具等層面描述了智能製造的全景,爲製造企業理解智能製造的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個系統參照,爲製造企業實現智能製造的願景和目標提供了路徑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