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護航任務。海軍陸戰隊供圖

看過《紅海行動》這部電影的人,對“蛟龍突擊隊”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們是人民海軍戰鬥序列裏,一支勇猛剽悍的特戰力量。

“蛟龍突擊隊”的任務包括破襲作戰、引導打擊、奪控要點、實施斬首以及海上護航和反恐等。這支特種部隊,可以說是中國海軍的一把“尖刀”。

而特戰一連在“蛟龍突擊隊”中,被稱爲“尖刀連”。

特戰一連自成立以來先後9次參加亞丁灣護航,出色完成了“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競賽,中俄、中巴、中澳等聯演聯訓,“和諧使命”海外醫療服務,遠航訪問等100餘項多樣化軍事任務,多次被上級評爲先進基層黨組織、基層建設先進單位,榮立二等功1次。

“特戰一連作爲新時代的特戰尖兵,時刻保持戰鬥的姿態,錘鍊克敵制勝絕招。”該旅旅長孫浩說,“如果‘蛟龍突擊隊’是一把尖刀,那麼一連就是尖刀上的刀尖。”

四棲作戰的血性尖兵

“蛟龍突擊隊”作爲中國海軍的一支特種作戰力量,擔負着“隨時準備打仗”的使命任務,每一名官兵都需要具備空中、陸地、水上和水下四棲作戰能力。

“除了大量的常規訓練,跳傘、攀巖、爆破、戰鬥潛水等高危課目是官兵的必修課。”旅長孫浩告訴記者,特種部隊執行任務一般都以小組爲單位,隱蔽地滲透到敵人後方執行任務,這要求“蛟龍突擊隊”官兵必須練就過硬的綜合素質、頑強的意志力、超強的專業技術水平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採訪期間,記者注意到該連僅有三分之一的官兵在位,而不在連隊的官兵,有的在亞丁灣護航,有的在北方某地進行跳傘訓練,有的參加上級組織的偵察比武,有的在組織狙擊手集訓。

“作爲旅裏響噹噹的‘尖刀連’,我們個個都是尖兵,什麼樣的任務都能執行。”特戰一連指導員韓沁朋說,“有一次,在連裏只剩10名官兵的情況下,我們派出去的7人仍出色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

特戰一連副班長代威是“蛟龍突擊隊”裏公認的尖兵之一,在以“殘酷、血腥、實戰”爲標籤的“尖兵-2015”集訓中,面對燻瓦斯、泡泥潭、鑽叢林等一系列殘酷課目,代威堅持了足足3個月。

一天凌晨兩點,在尖銳的警報聲中,幾枚瓦斯彈飛入代威和戰友們的帳篷內,大家幾乎要窒息。有人爬到了帳篷門邊,卻被狠狠地踹了回來。

大約半小時後,擴音器裏傳來:“全員全裝,緊急集合!”“快!快!趕緊起來,集合了!”代威把所有人集合完畢,教官在檢查人裝時發現,他的左臉被瓦斯彈炸傷,泥土與血肉混在一起。

“有沒有需要救治的,打報告!”5人相繼出列,教官用異樣的眼神看着代威,“那個流血的,你也滾!”

“我行,沒問題!”“誰讓你回答了?”就這樣,他被趕入泥潭,直到天亮才被允許爬上來。

集訓結束時,代威從269名戰友中脫穎而出,榮獲“蛟龍突擊隊”最高榮譽“尖兵一號”稱號。

2015年,現任連長何龍赴國外某特種兵學校留學。每天只能喫兩個小玉米餅、睡眠不到兩小時,全程實槍實彈,虐俘訓練、死亡障礙……留學期間,他幾乎每天都要經受各種折磨和考驗。

何龍表現非常出色,結業時,他完成了潛水、反恐等五大課程153個課目的訓練,並在全能狙擊課目考覈中以“首發5發彈全部命中”的成績打破該校紀錄。最初有63人蔘加的集訓,最終僅8人通過,淘汰率87%,死亡率4.7%。他也因此被授予該國軍方最高榮譽——“突擊隊員”榮譽稱號。

像代威、何龍一樣的尖兵,在特戰一連還有很多。這些年,該連絕大多數官兵執行過重大任務、經歷過生死考驗,2人榮立一等功、8人榮立二等功。

訓練“越來越危險”

走進“蛟龍突擊隊”的訓練場,一個個富有“硝煙味”的訓練課目正在上演——

陸上,建築物攀登、遠距離精確狙擊、極限體能訓練等輪番進行;海上,隱蔽滲透、蛙人水下射擊、艦船攀爬、艙室搜索等目不暇接;空中,直升機滑降、高空跳傘等高難課目驚險刺激……

水下定向可以說是“蛟龍突擊隊”官兵的絕活,在戰鬥中,他們可以在水下長距離潛行,不浮出水面,準確到達指定位置,以隱蔽的方式爲後方部隊開闢通路或是破壞敵方艦艇。

“水的流向、流速、水質都會對特戰隊員產生影響,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捲進航行船舶的螺旋槳裏。”潛水教員、特戰一連四級軍士長申志敏說,“水下情況複雜,水質差的時候,甚至看不到自己的雙手。”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申志敏和他的戰友在水下已經熟練到用呼吸控制身體的姿態,水下格鬥、射擊技術樣樣精通,蛙人運載器、水下導航儀、水下爆破裝置等裝備也可以熟練運用。

“來到這裏以後,感覺訓練強度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危險。” 2017年入伍的特戰一連00後新兵李枝卿,剛來到“蛟龍突擊隊”時很不適應,甚至產生了想退伍的念頭。但老兵的英雄事蹟和榮譽室擺滿的獎盃、證書,讓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光榮的連隊,自己應該留下來。

入伍至今,在“蛟龍突擊隊”的選拔淘汰機制下,和李枝卿同一批來到這裏的新兵,只有半數留了下來,被分到“蛟龍突擊隊”的“尖刀連”。

今年年初,李枝卿和戰友們前往雲南某地駐訓,旅長孫浩在單人即可完成的TNT炸藥爆破訓練中增加“傷員”,讓爆破手在拉燃導火索到炸藥爆炸的10秒鐘內迅速背起“傷員”撤離,而其他隊員則在他們身後5米的地方進行“火力掩護”,模擬實戰環境下爆破小組成員受傷的環境。

訓練中,李枝卿放置炸藥、拉燃導火索後,迅速來到隊友身邊,準備用他平時已經掌握的戰場救護動作將“受傷”戰友背起。但那時“傷員”也非常緊張,李枝卿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背起“傷員”。“當時都蒙了,我們四目相對,甚至不知道誰該背誰。”最終,回過神兒來的李枝卿背起“傷員”成功撤離,TNT炸藥在離他們不到5米的地方爆炸。

如今,這個看着特種兵題材電視劇長大的大男孩,已經熟練掌握了自動步槍、手槍、狙擊槍、重機槍、榴彈發射器、火箭筒等裝備,經受了攀登、機降、戰術、潛水等課目的磨練。現在,揹着40多公斤重的裝具進行上百公里的拉練,或者游泳1萬米,對他來說都已經不在話下。

實射80毫米單兵攻堅彈。海軍陸戰隊供圖

“祖國利益延伸到哪兒,我們的戰位就在哪兒”

“我們是特戰尖兵,我們時刻準備出征!”從遠赴重洋比武亮劍到挺進深藍爲國護航,從比肩外軍同臺競技到雪域沙漠全域練兵,特戰一連官兵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砥礪殺氣、淬火加鋼。

“蛟龍的威猛不是在溫水裏練就的。是王牌,就敢於在逆境中絕戰重生。”旅政委汪月忠介紹,該連堅持把急難險重任務作爲磨礪官兵的重要途徑,今年以來,先後隨部隊千里機動挺進滇北高原開展山地叢林訓練,到南海之濱展開瀕海實戰化訓練,比肩外軍角逐“海上登陸-2018”國際軍事比武,遠赴澳洲參加“科瓦里-2018”中美澳聯合訓練……

在今年舉行的“國際軍事比賽-2018”“海上登陸”競賽中,特戰一連班長文安科第一個站在了起跑線上。隨着一聲令下,他如離弦之箭般衝了出去,順利通過前幾個障礙物。在最後一個斜梯障礙,由於身前的火箭筒手位置有所偏差,他頭撞在了對方的火箭筒筒口上,頓時鮮血從迷彩帽裏滲了出來。但此時他心裏只有一個念頭:終點就在眼前,一定要堅持住。

鮮血把他的迷彩服都浸溼了,身後隊員大喊着“叫救護車”,觀衆齊呼“停下來”“攔住他”“別跑了”,可文安科還在跑道上狂奔。他最後被軍醫強行抱走,但這種血性膽氣,震撼了現場所有人。

10年前,特戰一連官兵奉命隨中國海軍首批護航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參加過9次護航任務。

2009年3月25日,施祖定等6名隊員隨船護衛“長航發現”號油輪至肯尼亞蒙巴薩港,這是海軍護航史上隨船護衛航程最長、用時最多的一次任務,使6名隊員返回祖國懷抱的時間延後了110多天。

在連續護航的200余天裏,他們先後參與隨船護衛船舶10艘、伴隨護航船舶百餘艘、直升機巡邏10餘架次、處置緊急情況20多次、驅離疑似海盜船隻百餘艘。

還有一次,四級軍士長張春光所在的艦艇護送商船前往肯尼亞途中,突遇4艘載有海盜的快艇。

張春光乘坐直升機迅速升空,對海盜進行警告射擊。由於海盜不時向天空鳴槍,直升機不斷變換飛行姿勢和高度來躲避子彈,在機艙內的張春光難以瞄準目標。

後來,他索性用一根繩子綁住自己,身體露在機艙外,與海盜對峙。經過數小時的僵持,海盜悻悻而退。商船隨即發來“有你們,我們就放心了”的讚許。

2017年,特戰一連參加第25批亞丁灣護航任務的特戰隊員,奉命營救被海盜劫持的圖瓦盧籍OS35號貨輪。原特戰一連排長龔凱峯、韓沁朋帶領的兩個行動組,在其他小組的掩護下,搭乘艦載小艇快速接近商船,展開登臨搜捕。

他們從安全艙營救出19名敘利亞船員,成功抓獲3名海盜並繳獲3把已經上膛的步槍。

“只要有海軍艦艇的地方,就有我們陸戰隊員的身影。”特戰一連班長、三級軍士長王建立說。他1999年懷着對大海的憧憬加入海軍,執行過護航任務,隨艦出訪過澳大利亞、新西蘭、馬達加斯加、塞舌爾等國家。這位兵齡近20年的老兵見證了中國海軍的航跡不斷延伸,“可以說,祖國利益延伸到哪兒,我們的戰位就在哪兒。”他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