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這樣的情況,上完廁所衝馬桶的時候,大便粘在馬桶上,衝不下去,一張手紙不夠用,得三到五張才能擦乾淨。

而且長期大便稀薄,不成形。尤其在春天,大便粘膩這一症狀更爲普遍,有30%以上的人羣,都存在大便難排和排不盡感,肚子漲漲的,並伴有肛門的墜脹感,非常不舒服。

那麼大便粘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正常的便便含水量在65%左右,軟硬適中,方便排出,當大便變得粘膩,其實是身體進入一個病理狀態。

西醫認爲是大腸的功能問題,吸收水的能力發生障礙,但遺憾的是,並沒有快速的解決辦法,更多的是寄希望於病人的自我調節能力。

中醫則認爲是大腸溼熱導致,這種症狀的出現與飲食是分不開的,如喜喫肥甘厚膩、過食辛辣、過量飲酒等。究其根底,是脾的運化失職。

如果大便粘膩,同時還伴有以下1~2點,基本實錘是大腸溼熱證。

肛門部有灼熱感、墜脹感、裏急後重感(表現爲下腹部不適,有便意很想解大便,然而到了出口處又停滯,無法一泄爲快),長此以往容易出現便血癥狀。

全身表現還有身體疲乏,睡覺夢多,痰多,酒糟鼻(鼻頭色紅)等。

溼氣到底是什麼?

溼氣可以簡單分爲外溼和內溼。

外溼,指外部環境給身體帶來的溼氣,比如氣候潮溼、雨天溼等。

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水液運化失常在體內形成溼,類似於冷暖空氣對流,造成局部降水過多一樣,降水過多,城市的水氾濫,就會形成水災。

同理,水溼內停,內生溼濁,也容易在身體產生疾病。內溼的根本原因是脾的功能跟不上,也就是脾虛,所以最根本的是解決脾虛。

​對付溼邪,祛除溼邪可以這樣做

1、喝薏米赤小豆粥(用豆漿機做),性微寒,利水滲溼,能夠很好解決大腸溼熱,經期及經前一週不要使用。

2、運動排汗,將身體的水分儘量排出,並且增強胃腸動力。

3、艾灸,艾柱點燃後在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四橫指的位置)烤即可。

4、飲食清淡適量: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中醫認爲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減慢,不宜無限量食用,還要少鹽,幫助腎排水。

5、避開環境的溼,不要直接睡地板、榻榻米,特別是夏天莫貪涼;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