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拙文《“零損失”和“零浪費”,相互的教練過程》,重點探討了現場展開改進的問題意識策略-從零損失和零浪費展開。

既然大家已經比較瞭解了零損失和零浪費這個觀念。本期就通過1個案例深入探討如何消除“損失”和“浪費”(本質都是消除不增值活動,以損失和浪費切入,取決於團隊成員的認知)。

不增值活動的消除有多個視角,比如過程糾偏,kaizen, 突破性創新等。

這裏想談談的是小集團活動模式下的Kaizen展開。

談到這個,大家可能納悶,什麼叫小集團活動模式下的Kaizen?

小集團活動大家很好理解,就是TPM/WCM模式下的小組模式。

這個模式的優點是小組編制是一個班子,兩套牌子。正式的組織架構和改善組織架構爲一體,能夠基於業務導向來組織改善活動的展開。

損失和浪費的確認,是基於業務重點來尋找和跟進的,那麼在找到相應的課題基礎上,個人認爲在一個相對底子還比較薄弱的團隊下,開展QCC還是有點困難。

而小集團活動,可以在優秀組長的帶領下,逐步把組員的參與度和能力提升上來。

這裏我用我團隊的一個kaizen案例《B車間蓖麻油皁液打料改進》來闡述如何通過小集團活動模式實行C/B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推廣FMEA和動火作業培訓,並帶動項目leader和參與成員的快速成長。

改善的價值在哪裏(C/B分析)

剛開始B車間主管和我商量這個改進的時候,我心裏一想,2個員工每天推8個托盤的皁液桶,每個托盤800公斤,來回要在高30CM,距離10M的斜坡上推動。這工作量(動作浪費和運輸浪費)和安全風險很高。

一想到這我立馬就屁顛屁顛的跑到老闆那彙報,申請費用,我心想這是安全問題,不能等,馬上做。

但是老闆的兩句話讓我冷靜下來了,他說,你好歹得先思考真的存在這安全風險嗎?如何避免?如果有,有什麼方法,你認爲靠譜的方法有哪些,成本收益風險在哪裏?。

我想也是,心裏不能光着急要做,不妨把這個分析當作給團隊練手和體會C/B分析的一個機會。

在這個觀念的帶動下,我(引導者),主管LN(小組長),操作工SGL(Kaizen參與者),新來的員工ZJ(Kaizen參與者)就仔細合計了各個風險點和成本分析。

雖然我們的操作工同事不經常接觸excel, 我個人認爲還是做出了非常清晰易懂的方案給到老闆做決策了。

這個C/B分析的時間雖然花了幾天的時間,但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的。

老闆曾經說過,1個人的成長通常都是至少用半年的維度來衡量,花點小時間讓大家不斷熟悉C/B分析的過程來感受做改善項目立項的關鍵點(爲什麼要做?值得做嗎?可行性如何?)也是非常值得的。

項目如何開展培訓:

通常項目中培訓可以按照如下策略進行思考:

這個項目中,可能按照通常的慣例,直接把這個改善外包給維修同事搞定就完事了,非常簡單。

但是如果我來,我一定自己會主導,原因很簡單。我希望通過這個改善案例來規劃團隊對FMEA工具的學習和掌握,來帶動大家來學習如何分析問題的過程。

道理很簡單,安排一個1小時的課程跟大家講FMEA是什麼,5W1H,5why是什麼效果不會很大,實踐中做過幾個,就基本掌握了這些工具了。當然大家會問,我爲什麼對FMEA這麼執着啊,非得死磕到底啊。

其實不然,在我的團隊中,我們經歷了太多安全和質量的大損失都是因爲項目實施前沒有充分考慮設備,工藝和流程的潛在風險點,推這個工具就是希望做任何一個變更,大家都要豎起耳朵,警覺起來,仔細評估風險高低,避免未來出麻煩。

好,顯然按照PPT的套路,我們需要規劃的首要培訓就是FMEA,其次這個改善項目涉及到管道焊接工作,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ZJ瞭解動火作業的基本原理和規則。我們花了半小時的現場培訓,和這個案例實操。

在QA,技術部,維修同事的參與下,我們最終基本完善了這個風險評估。雖說,粗看都是小風險,甚至覺得不評估都是無所謂。但是這麼多人一討論,發現居然還有那麼多條目,顯然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的。

另外涉及到改造過程中的動火作業,主管LN先安排了動火作業的視頻培訓給到ZJ,然後派他和維修同事一起,現場監管。

從這個培訓的設計和實踐過程來看,我是堅定的認爲,課堂培訓,OPL培訓有用,但更重要的是,必須真的是工作中要用到的,也會實踐的時候去推是最有效的。

反思學習過程

改完後,ZJ這個小夥子寫了一篇文章來談他的感受。

其中有段話是這樣的:

多謝領導重視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理和主管來手把手教我什麼是失效模式分析,教我安全的知識,也教我怎麼通過分析收益/成本來給老闆決策做參考用。這個案例做完後,我們不用每次都找人過來幫忙推桶子了,體力勞動大大降低,我自己參與改完的,我覺得特別特別有成就感。

從我作爲體系的推進者來看,我是欣慰的。

小集團活動模式下需要小組長和引導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也需要了解如何挑選項目參與成員,需要培養他們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和技能。

這個案例,對我和我的主管LN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學到了如何利用Kaizen進行引導-賦能,直至卓越。

大家看了之後,有什麼啓發嗎?

期待你和我們來進行探討。歡迎留言討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