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新浪微博網曝,稱貴州某大學社會科學系“學習成績不好,要被請家長”,連日來引發網友熱議。事情是真相如何?學院爲何這樣做?市民及相關專家怎麼看?12月5日,記者走進求是學院展開調查,求證到消息屬實,學院領導、部分學生及家長給出說法。

網曝:

排名後20%,請家長來開會

12月1日,新浪微博刊髮網友發帖,稱“貴州師範大學求是學院社會科學系,班級排名後20%的同學,需要請家長,就這麼特別”。消息發佈後,很快引起網友熱議。

網曝內容爲“各位同學:這是入學至今大家的成績綜合排名情況,請我們班級排名後20%的同學做好心理準備,本週六將召開家長預警會,輔導員將從今天開始打電話通知咯!(20%是繫上的統一安排,結合我們個班的實際,所以只有學分績點2.4以下的同學需要請家長,一會會把需要請家長的名單發給大家)。”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

學生:

接到通知心裏就不爽

12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貴陽市白雲區麥架鎮的貴州師範大學求是學院,隨機採訪到幾名同學。“學校這樣做,就是對我們的關心,希望我們能學得更好。”幾名正要走出學校的同學說,他們已關注到這個帖子。

因本次發帖涉及到求是學院社會科學系,當晚,記者採訪到該系幾名大三學生,他們也說出各自看法。“我家是畢節的,因爲學習不好,我是首次接到輔導員要求請家長,假如我不通知,輔導員也要通知。”張同學說,當時很害羞,想到學校這樣做也是爲了幫助同學抓好學習,但內心感覺很對不起家長。

賀同學說,他家就住在貴陽,“讀到大三了,學校說要通知家長來開預警會,說實話,我當時特別不解,心裏很不爽。”賀同學說,“預警會之後,我被家長經濟制裁了,以前家長每月給1200-1500元生活費,如今每月只給1000元,且分成每週給一次。”賀同學稱,家長說避免拿更多的錢去亂花,以便擠出更多時間好好學習。

丁同學來自湄潭縣,他稱學校請家長來開“預警會”,並非強求,因爲有的家長離得遠或到外省打工,確實來不了。“當時我接到通知,心裏就是不高興,家長又不能陪讀,所以我認爲學校這樣做作用並不大,反而希望學校要對我們這些學生多些關心。”丁同學說,他想了想,知道學校這是爲了學生好,就鼓足勇氣通知家長遠道趕來。 學院:

此舉是爲培養學生成才

“爲了學生一切”、“爲了一切學生”、“一切爲了學生”。5日晚上,求是學院李綠山副院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三句話,表達了求是學院進行管理的理念。“從建校至今17年來,學校設法鼓勵學生抓好學習,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能順利參與就業。”李副院長說,學院實行“家校聯動育人機制”,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就是爲了培養學生成才。

據李副院長介紹,多年來,求是學院長期堅持通過開展家校聯繫,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與學生家長長期保持聯繫,溝通交流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等方面表現,是該學院學生管理的一大特色。此舉已被學生、家長接受和認可。

學院通知家長來開“預警會”,並不是向家長“告狀”,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與家長交流、溝通,尋找更好的方式,來共同幫助成績排後的學生抓好學習,以便大學生畢業時德才兼備。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經常會出現學生因不瞭解、不重視學業進展,而出現無法順利畢業、獲取學位,甚至被退學的情況。因此,求是學院開展學分預警工作,旨在幫助學生和家長及時掌握學業進展,多方採取有效措施,共同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學院根據工作安排,學生預警主要範圍是:學習成績排名靠後、學分績點偏低等其他需要進行學分預警的學生,方式包括學分預警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繫和走訪等形式進行,會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在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共同協商的原則下開展。學院開展此項工作後,經家長、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順利畢業、獲取學位的人數比率大幅提升,有效提高了該院學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家長和專家:

是好事,但要注重人性化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雖然有很多家長因種種原因未能參加11月30日舉行的家長預警會,各班輔導員也通過電話逐一詳談交流,而對到校的家長,也是學生、家長、輔導員分散聚在一起,根據各自學生的情況進行交流、探討。家長們都表示,學院這樣做是件好事,對此舉紛紛表示理解、支持。

貴州威馳律師事務所法律專家李康春說,只要當事高校的做法,沒有違背教育部的相關法規,學院採取“家校聯動育人機制”是可取的。“畢竟大學生已成年,學院選擇管理方式過程中,應注意恰當的方式、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爲加強學業管理,早在多年前,浙江、廣東、江蘇、湖北、江西等省份高校,均探索推出“學業預警”制度,學生如出現掛科、學分排名靠後等情況,校方通報家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