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材質、對型號、看針腳,弗朗西斯科正在全神貫注查驗運動鞋,不放過一點瑕疵。而在河南睢縣人看來,這位墨西哥商人既是客人,更像親戚。每隔兩三個月,他都不遠萬里來到睢縣,到製鞋廠轉轉,查查樣貨,催催訂單。

“不管是國際一線品牌還是國內一流鞋品,都有‘睢縣造’。見外國客商,也習以爲常。”睢縣人說。

6年前,這裏幾乎沒有製鞋業。去年,全縣製鞋產能達1億多雙。這背後有何“祕密”?本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產業怎麼選?

立足勞動力、市場優勢,搶抓機遇

睢縣地處豫東平原,是傳統農區、國家級貧困縣。縣裏缺礦產、少資源,工業基礎差、底子薄。環保壓力日增,倒逼轉型升級。

主導產業怎麼選?2012年,縣裏多方調查,發現重大機遇——福建、河北等地有集中度較高的製鞋業,可在中原,這一產業幾乎是空白;受用工制約,“東鞋西進”勢在必行,而河南居中,是最佳承接地之一。

“盯準‘一雙鞋’,選準一條路,橫下一條心,做大做強制鞋業。”縣委書記吳海燕說。

機遇稍縱即逝。全縣上下和時間賽跑,積極引入生產線。華瑩鞋業公司總經理胡焰感嘆:“縣裏的誠意撲面而來。他們介紹睢縣,說雖然現在沒有製鞋優勢,但有富餘勞動力,有便捷交通網,有優良環境、巨大市場、發展潛力。”終於,胡焰被說動了。他帶着資金來到睢縣,投資建廠。

現實困難比想象的多。路太遠,老客戶不願來,訂單銳減;沒配套,連海綿都要從福建運;缺人才,一線員工尚未培訓。

“投資上億元,沒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戰。”胡焰說,在縣裏支持下,他建起佔地110畝的廠房,招工、培訓700多人。新老訂單逐月增加,配套企業不斷集聚。目前,華瑩鞋業年產300多萬雙鞋,產值2億多元。

經多輪招商,睢縣製鞋企業從2012年的1家,發展到今天的8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4家,生產多種暢銷品牌,鞋材本地配套率超過90%。去年產值達105.89億元,年均增速34.5%。

升級靠什麼?

營商軟環境不斷優化,“智造”硬本領不斷增強

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睢縣製鞋業形成規模效應,靠的是什麼?記者聽到最多的是兩個字——服務。

中外合資企業商丘鴻源鞋業公司總經理湯秀霞深有感觸。2017年11月,她在睢縣拍下70畝地,將鞋廠從河北三臺鎮遷了過來。

爲啥把身家押到這片陌生土地?“搬家初期,最大的困難是辦手續。到了睢縣,我發現,企業辦手續,不用接觸職能部門。無論土地審批還是銀行融資,都有專人幫助辦理。”湯秀霞說,她建成兩條成型生產線,產值比在三臺時高了1倍。

“五個一”“兩個零接觸”,是睢縣服務企業的承諾。對產業集聚區的重點項目,睢縣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單位負責、一套班子推進、一站式辦公”。項目在土地徵用、拆遷中與羣衆“零接觸”,在辦理相關手續時與職能部門“零接觸”。

河南鴻溢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子森來睢縣前,擔心地方政府部門的承諾不能兌現。“一年過去,一項項承諾變成真,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服了。”丁子森說。

一方面,營商的軟環境不斷優化,另一方面,“智造”的硬本領也在不斷增強。

“在耐折機上,鞋底要經過12萬次彎折;在疲勞測試機上,鬆緊帶要反覆拉伸1萬次……”在河南嘉鴻鞋業實驗中心內,實驗室部長彭漾漾說起100多項檢驗工序,如數家珍。

經過幾年發展,這家企業將技術中心遷至睢縣。如今,公司引入激光裁剪機,改造智能化倉庫,建設全自動成型生產線,不斷提高利潤率。

“設備換芯、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爲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翅膀。”睢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袁東風說。

傳承河南文化  傳播中原文明

------歡迎關注老家河南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