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海峽兩岸爆發危機,三軍演習如火如荼之際,某國雙航母作戰編隊,來勢兇兇穿越海峽而過,器不如人的宭境,是外購俄大型驅逐艦,充實海軍之最主要考量。

當時,儘管改開十數年了,但海空軍發展速度卻極爲緩慢,空軍只有五、六十年代水平的殲6、殲7、殲8戰鬥機,轟5、轟6轟炸機。

海軍也只有五、六十年代水平的053型護衛艦、051型驅逐艦,當時最先進也只有1艘4200噸的052型驅逐艦112艦,且有限的點防空作戰,不具備區域防空作戰能力。

由於無法從西方軍火市場獲得所需的海軍主戰艦艇,所以只能將目光投向曾經的老大哥,俄那時經濟也不景氣,恰好船臺上有2艘尚未完工的現代級驅逐艦。

現代級驅逐艦,以8枚龐大且威力巨大的超聲速反艦導彈而聞名海軍界,有“航母殺手”之美譽,是海軍相中此型艦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艦上有2座單臂發射架的施基利中程區域防空導彈,也是海軍非常重視的防空作戰武器,畢竟國內僅有引進法國射程只有10餘公里的“海響尾蛇”點防空導彈,不具備艦隊區域防空作戰能力。

再則,艦上的AK-630近防炮系統,包括10噸級的卡-28反潛直升機等都是海軍所需的,畢竟國內海軍艦艇近防作戰僅靠落後的61/76式雙37毫米艦炮,且4噸級的直-9C反潛直升機性能也一般。

經談判海軍先購得2艘船臺上尚未完工的現代級驅逐艦,即駛向東海艦隊的136艦和137艦;後又追加訂購了2艘改進型現代級驅逐艦,即138艦和139艦,4艘體量8000噸級的大型驅逐艦,都被分配到了東海艦隊。

讓對岸和日海自都感到了壓力,東海艦隊實力頓時大增,現代級所在的驅逐艦支隊,被譽爲“鐵拳”支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光榮級巡洋艦,是烏克蘭黑海船廠建造,俄國內船廠事實上無力建造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且俄海軍自身才擁有4艘,所以輕易絕不會出售。

再說了,海軍其實並未相中光榮級巡洋艦,國內最大的戰艦是那艘排水量4200噸的052型驅逐艦112艦,還未駕馭成功,海軍絕對不會一口氣喫成胖子,即使俄軍方想賣,那價錢也不是海軍所能出得起的。

歷史已經證明,海軍外購那4艘現代級驅逐艦,來得非常及時,使得海軍擁有了大艦,在提高東海艦隊實力的同時,讓海軍裝備上了一個新的臺級。

軍工在消化吸收的前提下,現代級艦上的防空導彈、反艦導彈、130毫米艦炮、AK-630近防炮、音樂臺雷達系統等,都實現了國產化,且性能較之俄艦有所提高。

國產新型單管130毫米艦炮、730近防炮系統、紅旗16防空導彈、鷹擊12反艦導彈等,都脫胎於俄現代級驅逐艦上的相關軍品,其身上都能找到俄艦軍品的影子。

綜上,俄現代級驅逐艦武器裝備強大,作戰效能較高,採購的性價又比較高,且能比較快的採購到位,服役於國內海軍,增強海軍的制海防空反潛作爲能力。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