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地大物博,什麼包子都有:天津狗不理,上海小籠包,武漢生煎包,廣東叉燒包、新疆烤包子。開封小籠包又稱灌湯小籠包,是開封的著名小喫之一,早在北宋時期,已有售賣,稱灌漿包或灌湯包子。

包子是街巷裏最爲尋常的食物,沒有花裏胡哨。

美國一網站曾對全球25個國家進行過一次調查,評出各國最受歡迎小喫。在以美食著稱的中國,“力壓羣芳”的就是這位小籠包。

中國地大物博,什麼包子都有:天津狗不理,上海小籠包,武漢生煎包,廣東叉燒包、新疆烤包子……但以下幾種,堪稱小籠包界的領頭羊。

1

常州小籠包

關於小籠包的歷史,有觀點說是誕生於清·道光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是當時位於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首創著名的加蟹小籠包和加蟹頂黃小籠包(頂部有大塊蟹黃)。

常州桂花小籠包

後來小籠包的工藝推廣到了附近的無錫、上海、南京等地,並與當地風俗相融合改進,成爲江浙一帶的特色小喫。

常州蟹黃小籠包

蟹黃小籠包有“皮薄透明、滷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汁水濃郁、肉餡鮮嫩”的特點。會喫的人,會選擇輔以香醋、嫩姜,風味更佳。

2

上海南翔小籠包

上海的南翔小籠包有百年曆史,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

南翔小籠包初名“南翔大肉包”,後稱“南翔大包”,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

南翔小籠包的特點是“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每兩面粉必須製作 10 個饅頭,可見其皮薄;又以精肉爲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

3

無錫小籠包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於1751年舊曆二月十九日到無錫,宿北營盤(石塘灣北)的龍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決定要到無錫秦園(寄暢園)。二十日晨,御駕從黃埠墩換乘小船到秦園,品嚐了小籠包,之後小籠包名氣很旺,一直流傳至今。

相比其他城市的小籠包,無錫小籠更多了一份鮮甜。加入了醬油、生薑佐料,口味層次更加多樣,讓人喫上一口就忘不掉!

4

天津小籠包

狗不理小籠包是狗不理包子的基礎上,借鑑常州無錫等地小籠包的優點,具有皮薄,餡大的特點。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爲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5

開封灌湯包

開封小籠包又稱灌湯小籠包,是開封的著名小喫之一,早在北宋時期,已有售賣,稱灌漿包或灌湯包子。東京汴梁(今開封市)70多家酒店之一的“王樓”,製售的名爲“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汴梁第一”。

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外表看起來和南方小籠沒太大差別,只是更大、更扁一些。但其實,很多人研究後說,南方的包子,其實是沿襲了開封灌湯包的說法,後面會提到。

(以上沒說到的,你快在留言區補充正名!)

開封灌湯包

被小籠包霸佔早餐那麼多年,你知道它的來歷嗎?瞭解它的流變史嗎?

如果不知道,那就繼續往下看,讓我們做一個有文化的喫客。

上海生煎包

包子簡史

它是一個有故事的胖同學

包子可不是憑空發明出來的,它的前世很是淳樸——被人們稱爲“饅頭”。

漢代畫像石上,曾有蒸籠烹飪的圖像,可見,當時有蒸餅無疑。

漢代畫像石描摹圖,也是一幅庖廚圖,呈現出明顯的蒸籠圖像。可以腦補一下他們在蒸啥?

一直到五代時期,包子纔算正式登場。當時的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這樣寫到: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這裏的“曼頭”就是“饅頭”也就是現在的包子。

湖北襄陽宋墓出土壁畫,畫上描繪了廚房中包包子、蒸包子的情景

“包子”的稱呼又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吳自牧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夢粱錄》中的“酒肆”記載,在包子酒店內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等,這裏稱呼的“包兒”應該就是方言中的“包子”了。但這個時期,饅頭指的是包子,包兒也是包子。

靖江湯包

說句題外話,沒有肉餡兒的饅頭也是唐朝時候發明的。有段時間,北方連年戰亂,人們無心飼養牲畜,由於缺少肉類,店家就做出無餡兒的實心兒饅頭了。而殷實的南方則保留了有餡兒的饅頭,這可能就是至今江浙一帶仍將包子稱爲饅頭的緣故吧。

宋朝時,包子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遍地開花。汴京(開封)一帶出現了一種“網紅”小喫——山洞梅花包子,是當時的名點之一。

那時候的山洞梅花包子就已經以薄皮包子裏的湯汁爲特點。有一種說法認爲,如今火遍祖國各地的“杭州小籠包”,前身就是開封的灌湯包。歷史上宋王朝時期因靖康之變遷都,自然而然也將梅花包子帶了過來,賦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

火遍全國的“杭州小籠包”

真正的杭州小籠包

這種說法可不是隨意揣測,咱們有歷史資料爲證。宋代詩人林升創作的一首七絕《題臨安邸》將兩者之間的聯繫躍然紙上: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過,如今的江南小籠包雖有北派作風,但也融入了南方人的口味習慣,比如,開封灌湯包拌餡兒用的是水,而江浙地區小籠包用的是皮凍;北方的純肉也被南方饕餮改爲了蝦仁、蟹黃等。

揚州三丁包

直到清代,饅頭的叫法徹底有了變化。北方管沒有餡兒的叫作饅頭,有餡兒的稱爲包子。而南方卻把有餡兒的稱作饅頭,無餡兒的叫“大包子”……

《清稗類鈔》有記:“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爲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山東大包子

清代時期,人們對包子餡兒的追求也到達了一個新境界,許多老字號流傳至今,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天津狗不理包子

中國名包何其多,每一樣都“包”治百病。包子的江湖,從來都是風起雲湧、暗藏殺氣。各門各派都堅守着自己的一方寶地,被忠實的追隨者牢牢簇擁。不管是有江湖尊稱的,還是沒山頭名號的,魚龍混雜,是中國人早餐餐桌上的絕對主力。

如此小個子不起眼,卻又流經百年,並受到外國友人喜愛的中國小籠,足以見得咱們中國美食的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