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历代书法家视为行书范本,在传世书法中一直是榜首地位,但是《兰亭序》除了章法和笔法技艺高超以外,还有一点不容忽略,那就是《兰亭序》的文章之美。

传世书法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其文章必定也是脍炙人口的。我们只知道《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行书中的范本,同时它也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是一篇感叹人生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不欣赏王羲之的书法,单说此帖的文章内涵和意义。

《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江南三月,小雨绵绵,而这一天却是晴空万里,王羲之和谢安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举行聚会,开头短短几句话把时间地点叙述交代的很清楚,也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此文到了后半部分楷书描写世事无常,人生短暂,掺杂一些忧伤的情绪,结尾又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情感,整篇文章感情起伏,引人入胜。

《兰亭序》只有三百廿四字,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文章开始描写了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文章的特点是从大处描写,由远及近然后再由近及远,最后转向深远,引人到无限的遐想空间。

文章动静结合,比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一句为静,清流激湍这为动,虽然是一篇散文形式,但是呈现出来的确是丰富的画面感。然后写到晴朗的天气,感叹宇宙之大,然后写到眼前的景象,由远及近的写法,增添了空间感。

到了后几段,稳重情感转为悲伤,“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王羲之想表达的就是人的一生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使人感到悲凉。表达着人生苦短的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情。

通篇语言清新优美,如行云流水一般,前文状物,后文抒怀,互为铺垫,互为补充,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给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热爱美好的生活的启示。

整篇文章,以大部分来感叹人生,王羲之因而深深感叹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然而“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并且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今天读起这句话,确实受益匪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