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书论界曾有过一场争论:一部分人说书法之力即等于自然之力。

这即是说,一个书家用多少力,书法作品中即有多少力。

另一部分人说:书法之力完全来自感觉,与自然的物理之力毫无关系。

这又意味着书法之力只存在于子虚乌有之中,作者不用力观众也能看到力。

观点针锋相对,势同水火,但两者孰是,仅仅把书法之力等同于自然之力,那么按照书法重视笔力之美的标准推之,所有的大力士都可以是书家了。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

这当然是令人发嘘的谑谈,没有人会同意的。

但以为书法之力仅仅存在于对线条形式的感觉之中,与自然之力毫无关系,却也是偏颇之见。

当作者并未意识到有力量美的价值时,观众怎能期望他对笔力的重视,并在作品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存在呢兮考虑到艺术形式的存在——美的存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进行交融的结合体的存在。

我们对书法中力的美也不妨作如是看:它既不纯粹是客体(作者不倾注力则观众当然看不到),也不纯悴是主体(作者对力即使有出众的感受与表达,不通过技巧把它投射在形象上,观众同样可以毫无反应)。

关键,即在于作为中转媒介的线条形式能否最大限度地去充分表现它的存在。

线条的力量体现着书法的生命本质,是书法欣赏的基础。力量美的体现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方硬的力量,

二是饱满的力量,

三是弹性的力量,

四是摩擦的力量。

一、方硬

方硬是判断字有无骨力的重要标准。

古人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强调字要具有骨力、有硬度。字若无骨,风采全无。

魏晋时代最讲求风骨,看图: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字最大特点是什么?

是硬。

临摹王的字,柔美的地方容易写像,有硬度的地方,如转折、起笔收笔,最难模仿。

放大观察兰亭序,我们发现兰亭序的字在结构上是很硬朗的,与王羲之其他墨迹的风格一致,只是线条要比以往略细。

王羲之丧乱贴“先”

丧乱帖是一件以骨力见长的名帖,这件作品转折处和行笔都极为硬朗、爽劲,是王羲之存帖中最有硬度的法帖。

封君夫人长孙墓志

魏碑体现出的硬度,表现在转折和线条的刀刻效果,即所谓的金石味,刀凿斧刻,加上岁月的风化,极大丰富了书法的形式美和力量美。

二、饱满

饱满是一种张力的体现,是力量浑厚、充盈的效果。

在书法中,饱满多是体现一种拙厚的味道。

颜真卿祭侄稿

王宠小楷

小楷也可以写的浑厚饱满,关键是掌握力量的表现形式。

三、弹性

弹性体现的是一种韧劲,如同拉弯的弓,充满势能。

褚遂良阴符经

赵佶瘦金体楷书

在弹性力量的线条中,往往要伴随着一定的速度,快速是增加是力量的重要手段。

褚遂良、赵佶都是使用弹性增加线条力度的高手。

四、摩擦

摩擦是一种阻力,在书法里常常以飞白、枯涩的线条展现。

颜真卿祭侄稿

摩擦要保持中锋,才能有浑厚的效果,侧锋、一味颤抖产生的飞白,多是俗书。

米芾虹县诗

徐生翁对联

徐生翁用笔老辣生猛,善用渴笔焦墨,营造强烈的飞白效果,极具现代美感。

*图文整理自网络

墨客倾情奉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