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國發展需要全方位開放

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開放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明顯提升。3月24日,以“堅持擴大開放,促進合作共贏”爲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召開,就開放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論壇開幕式上做主旨演講表示,目前已經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開放的措施,大幅度擴大了服務業的開放,基本放開了製造業。下一步將繼續縮減外資准入的負面清單,允許更多領域實行外資獨資,還要加快電信、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開放進程,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開展研發、創新。

對於一向頗爲謹慎的金融業,也正朝着不斷擴大開放的方向前行。央行行長易綱發言時稱,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和開放,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利率、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鼓勵在信託、消費金融等銀行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在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易綱也提到要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協調推進,完善金融業開放的制度規則,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並完善金融監管。

如此重視擴大開放,與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關。過去提到開放,經常提到的是:擴大出口、吸引外資。擴大出口是利用國際市場,吸引外資即利用國際資本。但當形成了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並融入全球化之後,開放就需要全方位升級,與國際完全接軌,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推動產生質變。

因此,未來擴大開放主要應體現在制度層面,即促進國內相關規章制度對標國際先進標準,與國際通行、接軌,體現監管一致性。包括在許可、產業政策、競爭政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且更主動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

同時,全方位擴大開放既能讓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國發展,也能讓國人受惠。蘋果CEO庫克在京參加論壇時即稱,感謝中國打開了大門,中國的開放至關重要,不僅僅對中國發揮全部潛力很重要,對於推動全球整體經濟繁榮也至關重要。換句話說,對蘋果公司而言,中國市場是其利潤和市值的重要支撐,而中國消費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而對於服務業,擴大開放的必要性更大。

事實上,過去一年多從決策層在種種國際重要場合宣示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到出臺降低關稅、放寬外資准入和減少外商投資限制之類的舉措,再到去年底連續推出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和外商投資法,可以說中國正在進行由點到面、由具體政策到制度層面的開放。

以去年12月25日發佈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爲例,清單主體包括“禁止准入類”和“許可准入類”兩大類,共151個事項、581條具體管理措施,標誌着我國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皆可“非禁即入”,即凡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企業或個人經營的行業和項目,都允許其經營。韓正這次則重點提到,未來將繼續縮減外資准入的負面清單。

可以說,通過這一系列制度層面的開放舉措,使得中國在制度、政策、營商環境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倒逼國內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參與到全球競爭體系。換言之,不論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還是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都需要中國堅定開放步伐,而且是制度層面的全方位開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