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時常會對孩子產生怨恨(小寶寶的媽媽也許認爲這麼說嚴重了點,但是據我所知,待到孩子6、7歲或者青春期,這樣的父母非常常見),他們會覺得養育孩子是個沉重的負擔,更喜歡他們待在幼兒園或學校裏。當孩子要求繼續在遊樂場玩而拒絕回家,父母勸說無果之後,可能會說,那你就玩吧。

自從養了孩子,每天都像是生活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屁大點的事兒都能演變成一場戰爭:

也許是因爲早起要不要穿衣服;也許是因爲喫飯要不要坐餐椅;也許是因爲要不要再看一集動畫片;也許是下雨天出門要不要穿雨衣;也許是要不要離開遊樂場回家。

相信每個類似的情景,在每個有娃的家庭,都是家!常!便!飯!

在隨地隨地都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中,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是主戰?還是主降?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先來看看,這兩者的區別:

當衝突發生的時候,所有的父母首先想到的都是講道理、說服教育,試圖讓孩子妥協,接受自己的建議。

如果勸說不成功,主戰的父母就會通過行使父母的權威來迫使孩子服從。

什麼是父母的權威呢?

對所有孩子來說,在生命的初期,父母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僅因爲父母更加高大強壯,而且更加博學,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似乎無所不知不所不能。

這種神一般的仰視感就賦予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和權力。

而且,更現實地是,從物質層面來講,父母可以提供給孩子所需要的特定事物。

孩子在父母房檐兒下討生活,能夠滿足自身一切需求的資源,都握在父母手裏,父母自然也就有了權威。

所以,權威包括懲罰,也包括獎勵。

主戰的父母,最後可能會通過威脅(懲罰)達到目的。比如,再不穿衣服就不讓你出去玩了;再不收拾玩具我會給你扔出去。

也可能會通過引誘(獎勵)達到目的。比如,你不看電視了媽媽就給你一個糖喫;你好好喫完飯媽媽就給你看動畫片。

對於父母來說,利用權威來控制一個幼小的孩子,通過小心的操縱獎勵和懲罰,是可以達到鼓勵孩子做出某種特定的行爲,或消除她的某些特定行爲的結果的。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但是弊端也很明顯。

主戰派——父母不體諒別人,不尊重孩子的需求。

長久下去,要麼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即便被迫同意也是滿臉憤怒、說一些有敵意的話,甚至踢打父母。

因爲整個事件他沒有任何發言權,他接受這個結果是因爲害怕父母的懲罰或責備。

要麼孩子學會偷奸耍滑,因爲結果不是出自本心,很難有執行下去的動力。

孩子沒有發展自律精神的機會,他只是爲了在父母那換取更多的利益而妥協,他依然是站在父母的對立面。

所以,父母可能需要每天都追在孩子屁股後頭重複他喫飯、關電視、收拾玩具。

而習慣了權威壓制的孩子,會缺乏自控力,他們總是需要尋求權威的控制,即便脫離的父母,也需要尋求其他權威人物。

主戰派的父母,贏得了戰爭,但是付出的代價是孩子的敵意。親子關係會漸行漸遠,怨恨會取代愛與親情。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而且父母的權威存在嚴重的侷限性。

要始終保證獎勵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而懲罰必須有足夠的震懾力。

但別忘了,孩子越來越大,他對你的依賴越來越小,懲罰的效力也會越來越低,總有一天,你手上的權利會用光,到時候,還拿什麼“管”?青春期的叛逆孩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家長每利用一次權威去逼迫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自律、爲自己負責的機會。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說完主戰派,再來說說主降派。

主降派的父母,通常會通過犧牲自己需要,做出讓步滿足孩子。

在一個“孩子總是勝利,父母總是失敗”的主降派家庭裏,是什麼畫風呢?

當試了幾次孩子依然拒絕餐椅的時候,父母會說,算了,算了,那我抱着你喫吧。當孩子要求繼續在遊樂場玩而拒絕回家,父母勸說無果之後,可能會說,那你就玩吧!真煩人,每次都這樣,我真後悔帶你出來。(但是還是會讓孩子玩到他自己認爲滿意爲止)當電視時間應該結束,孩子耍賴還要看的時候,可能會說,看吧看吧,我真是管不了你了。

孩子通過哭鬧,控制了父母。

他贏了,父母輸了,但是父母顯然對最後的解決方案不滿意。

主降派的父母通常都不贊成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制孩子的願望,一定意義來講,他們更民主,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家庭衝突也顯得更少,家庭更和睦。

但是也有弊端。

主降派——孩子不體諒別人,不尊重父母的需求。

有什麼後果呢?

很顯然,孩子不會主戰派的家庭一樣,變的很叛逆、敵對、依賴性強等等,因爲他們根本不需要去發展出對付父母權威的方法。

但是,他們會利用自己的權利威脅父母。

他們會學會怎樣用發脾氣控制父母,怎麼讓父母感到內疚,怎麼對父母說出氣人的、抗議的話。

孩子最後常常野性難馴、無法管教、衝動任性,變的以自我爲中心,自私自利、卻又苛求他人,也就傳中說,被慣壞了的孩子。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而主降派的父母,通過都會過的比較煎熬,因爲常常會覺得孩子無法忍受,也容易有一種受害者的心態,覺得對孩子妥協太多。

甚至時常會對孩子產生怨恨(小寶寶的媽媽也許認爲這麼說嚴重了點,但是據我所知,待到孩子6、7歲或者青春期,這樣的父母非常常見),他們會覺得養育孩子是個沉重的負擔,更喜歡他們待在幼兒園或學校裏。

更多的父母,則會在“戰”與“降”之間循環搖擺。

父母會讓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取勝,直到孩子的行爲囂張到讓人招架不住,這時候父母就會突然採取強硬措施。然後父母會開始內疚,再回到妥協,然後一直循環。

除了“戰”與“降”,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其實,完全可以化干戈爲玉帛。

只要不把“衝突”看做一場非輸即贏的戰爭。

因爲只要是戰爭,贏了戰役,必會輸了感情,不管獲勝方是誰。

我們可以找出一種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願望,讓誰也不受委屈,達到雙贏。

聽上去很難,幾乎不可能,但其實,很簡單。

只有一句話,父母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商量解決的辦法。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不是有你沒我,不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我有發言權而你沒有。

而是我尊重你要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利,但是我也尊重我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利,我們試着來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讓彼此的需求都能滿足。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拿CC舉例子吧。

大概2歲左右的的時候,CC每晚都要求我講很多個故事。

但是10本之後,我就已經口乾舌燥困得死去活來了,她依然不依不饒。

一度,“睡前故事”成了我非常抗拒卻又不得不執行的環節。

後來,我決定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當時CC2歲,很多東西都沒辦法表達,我就代替她說。

CC真的很想聽故事,想聽很多很多故事,是麼?

可是媽媽講一會兒之後就很渴很困,不太開心了,我也想休息。媽媽以後每天睡前只講5本好麼?

CC不同意,表示太少。

可是那怎麼辦呢?如果講的再多,我就很渴很累。

CC提議,我可以中途喝水。

哈?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可是,困得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啊,不如這樣,每天睡前給CC講5本,然後媽媽睡覺充電,每天早上醒來,額外加講5本?

最後,我們兩個都同意了這個方案,親子閱讀又變成了我們的美好時刻,晚間的閱讀不再有壓力,清晨依然有期待。

現在CC快3歲,很多書都能自己讀,我又給自己在親子閱讀時段爭取來了一杯茶的時間。

就是讀10本書(隨着年齡增長5本也增加到10本)的中間我可以出去喝杯茶放放風,喝茶的時段CC要自己閱讀。

同樣的例子很多。

下雨天出門不想穿雨衣。

是麼?可是媽媽希望你穿,因爲我不想你被雨淋溼感冒。

你喜歡雨淋在你身上感覺?

可是媽媽肯定是不希望你不穿雨衣出門的,你生病了會不舒服,媽媽照顧你也會很累。

你想把頭單獨露出來?

那樣感冒的風險也很大,不過,把你的兩隻胳膊露出來怎麼樣呢?你一樣也可以感受到雨。或者你打傘?可以把胳膊伸出去接雨水?

最終CC選的是把雨衣穿上,把兩隻胳膊袖子挽到胳膊肘以上。

CC 的小例子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是在真心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也許一個很簡單的轉變,就能化解矛盾,彼此的需求都能得到照顧。

少了強制執行,就少了敵意,少了敵意,就多了愛。

主動解決問題更能讓父母發現孩子的需要,也會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

這樣的親子關係纔是融洽和健康的,誰也不委屈,彼此都享受其中。

孩子不用被父母強迫去做事或被懲罰,不管出現什麼問題,他都知道,總會有解決的方法。

父母也不必委曲求全,總是讓孩子牽着鼻子走。

不可避免的親子戰爭,戰?還是降?

C媽說

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爭執不可怕,只要你是抱着解決問題的心態在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沒有什麼事情是通過溝通解決不了的。

至於更爲具體的操作方法,例如,怎麼發現孩子的需要?怎麼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更容易接受?怎麼讓孩子張口?小月齡不會說的寶寶怎麼溝通?如果媽媽們需要,C媽改天會單寫一篇。

今天這篇實在越寫越剎不住車,儼然要變成老太太裹腳布的節奏了。

本文觀點參考:《兒童心理學》《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覺得文章還不錯,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