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約佔世界22%,發病人數居全球首位。作爲公認的腫瘤診斷“金標準”,病理診斷是目前指導臨牀治療和預後評估最可靠的依據。近日病理學相關會議上傳出消息:我國病理相關從業人員缺口巨大,全國僅有3.2萬名從業人員,其中病理醫生爲1.7萬名,技術人員1.4萬名。

什麼是病理診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精準腫瘤中心副主任、病理科主任王堅教授說,從患者身上取出一塊組織標本,經過技術處理製成一張薄薄的玻片,最後由病理醫師通過顯微鏡,依照其形態做出診斷,這個過程被稱爲病理診斷。

專家進一步解釋:長期以來,病理診斷流程對手工依賴性高、自動化程度較低。正因此,對病理醫生的技術性要求高、培養週期長等因素,導致從業人員缺口遲遲難以補上。此外,隨着伴隨診斷、分子診斷、遠程會診及數字病理等檢測需求不斷遞增,病理科在滿足臨牀對快速、準確、靶向、預測性病理診斷的需求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腫瘤醫院病理科工作量均連續5年上升。僅去年工作總量已達25.5849萬次,術中冰凍達1.6萬例。高負荷情況下,仍完成術中冰凍病理診斷、常規病理診斷符合率大於99%、常規病理診斷準確率大於99%的診斷率。

“臨牀上較爲合理的比例是病理醫生與醫技人員比例爲1:1.5,100張牀位配1名病理醫生,但上海地區也只能達到100張牀位配0.6-0.8名醫生,國內平均水平甚至更低。”王堅直言。他同時建議,集全市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幫助二級醫院,實現同級化病理中心。此外,國內數個城市已成立第三方病理醫學研究所,目前上海病理研究所也在籌備發展,以期實現資源最優化應用。

另悉,腫瘤醫院病理科近日引進上海市首臺“單獨滴染”新型HE組織染色解決方案——VENTANA HE 600染色系統,新系統將染色流程由50多步降至十幾步,減少了70-80%的工作量,提升了病理實驗室規範化、精益化管理水平。(來源:上觀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