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電子書叫《The Little Book of Contentment》,是專門講知足之道的。作者里奧.巴伯塔,從2007年開始運營禪習慣網站,憑藉知足之心和不斷的堅持,網站訂閱數從0增加到現在的200萬之巨。這是本全英文的書,共計17930字,讀後頗有感觸,有種想把整本書翻譯出來的衝動,目前已翻譯了2595字。現在迫不及待地相把當前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下。

俗話說“知足常樂”,實際上知足並不那麼容易做到,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永久處於快樂中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快樂那多半跟不知足有着直接的關係。所以,這本書一開始就舉了很多由於不知足而導致的一些人們的不太好的行爲。比如:

1、 對食物上癮,對菸酒,毒品和某些藥物上癮,對上網、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等上癮

Addicted to food,cigarettes, drugs, pills, alcohol,the Internet, video games, porn

2、 陷在債務和混亂中不能自拔

Debt and clutter:

3、 有意避開人不與人接觸

Afraid to meet people

4、 害怕開創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

Afraid to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5、 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

Unhappy with your body

6、 不能成功養成新的習慣

Fail at creating new habits

7、 對戀人有不完全感

Insecure about boyfriend/girlfriend

8、 妒忌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上的其他人等等不一而足

Jealous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on Facebook/Instagram

9、 因上網而分心或變得拖延

Procrastinate/distracted by Internet

他指出了,這一切的根源是不滿足、不知足,具體體現在緊緊抓住自己的理想和幻想不放,不滿意我們自己本來的樣子,對自己缺乏相信和向外部去尋求快樂等方面。並給出了行動要領:思考一下上面這些問題有哪些你或許也有。對於每個問題你能發現其實都跟自己的不滿有關嗎?

[俊峯思與行]很幸運的是,我中了頭獎,上面所列的幾點我都曾經歷過,有些還體會特別深刻。記得在初中時,最頭疼就是妒忌這一條,唯恐同學在學習上超過我,所以家裏偷偷地學,較晚纔到學校。在日記裏經常反省自己妒忌是不好的,卻沒有什麼效果。主要的外在原因是,同學之間有挑戰,我可不想被別人打敗,內在的還是自己太在意。當時,的確是戰勝了同學一次還不夠不滿足,次次都要拿第一纔好,陷入了死循環,這裏有家人和老師的期待,更多的則是自己的心結。高中、大學一直到參加工作,都有所緩解,但始終沒有完全消失。所以讀到上面的文字時,感同身受。

那我們爲什麼會感到不知足?我們一生下來就是這樣的嗎?嬰兒餓了就會哭,但一旦有奶喫了不哭也不鬧了不是嗎?孩童時期,我們敢於在大庭廣衆之下聞歌起舞,根本不會理會自己會不會出醜,也不會顧及別人怎麼看我們。實際上,不管我們跳得如何,一般都會得到大人們的讚揚,說不定還有人會跟着一起跳。而讚揚可不是跳舞的直接動機,而是自然而然地喜歡和表現。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還擁有這種天然自信和無畏人們已經很少很少了,這兩位大叔就是百里千里挑一那個。

從進入幼兒園的那天起,我們便有了家長和老師的期望,同學間的評比等,步入社會後便有了領導的期待和同事的眼光,以及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還有自己跟自己以及自己其他所有人的對比等。我們不滿足和不知足的地方越來越多,學校里名次,收入的多少,職位的高低,住房的大小等等。

更要命的是媒體信息和廣告的狂轟濫炸和應接不暇,不斷刺激着我們的需要,增長着我們的不滿足。只要你不是世界首富(就算是世界首富也有用金錢買不來的東西),總有人收入比你多,總有人能力比你強,總有人比你更英俊更漂亮,總有人開的汽車比你的氣派,總有人居住的小區環境比你的優雅,總有精彩的新書、新電影等着你去看,總有更美的景點等着你去遊玩,總有更美的新裝等你去試穿……當我們打開手機、電視機,廣告們便佔據了身心,連上個電梯都有帶廣告的顯示屏在那裏不停地循環播放,有時真想把它砸了,有時還看到小學生模樣的目不轉睛地在看着對他無甚意義的廣告(也許我們能從廣告中獲取一些如何宣傳一件商品的創意,但更多的事反感和無奈不是嗎?),從小就耳濡目染受其影響,也許未來能成爲一位廣告大師,但成爲一個不滿足的人似乎可能性更大。

那問題來了,面對這樣的環境和處境我們應如何做到“知足”,以達到“常樂”?知足還有哪些好處?知足還有什麼不足嗎?關於這些歡迎您在評論區分享,下一期將我們就將繼續探討這些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