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應對其挑戰已經成爲每個人不容迴避的問題。關於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當今世界明顯分成了三大陣營,即:悲觀派、樂觀派和理性派。

悲觀派以天體物理學家霍金、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特斯拉CEO馬斯克爲代表,他們的觀點是人類將不可避免面臨大量失業,甚至人類有一天會“死”在自己創造的超級智能手裏。樂觀派認爲,根本不用太擔心,人類歷次科技革命的歷史證明,一種工作被替代,必然會有新的工作被創造出來,所以大量的失業不會出現。理性派則會密切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進展及給經濟和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他們會認真分析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會把精力聚焦在如何更好利用機器智能爲人類服務以及如何提升自己那些人工智能無法具備的能力上。

如何理性認識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三步走可解後顧之憂

第一步、認清人工智能真面目,走出認識的兩個誤區

誤區一:超級智能將很快出現,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這是悲觀派常持的觀點,而來自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的尼克.博斯特羅姆的《超級智能》一書則加劇了人們的恐慌,他們認爲人類未來的命運將被這些超級智能所主宰。不過《科學美國人》雜誌的專欄作家邁克爾.舍默對此持質疑態度,認爲尼克的思想實驗不靠譜,結論只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而得出的,是不太可能的事“如果人們製造出了具有跟人類一樣智慧的機器智能,如果人工智能能完全弄清自己的工作機制,如果他們能把自己升級成超級智能,如果超級智能偶然或開始惡意消耗資源,如果我們人類無法停止這一過程……”

而且,谷歌的執行總裁埃裏克.施密特,則回應稱:“我們人類會眼睜睜看着自己被自己製造的人工智能玩死嗎?”百度負責人工智能的副總裁吳恩達則調侃道:“這種擔憂就像人類還沒有踏足火星就擔心那裏會人滿爲患。”一句話,這種擔憂根本就是“杞人憂天”。

事實:人工智能的進展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快

雖說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但谷歌的那套系統也只能用作下圍棋這一項任務而已。 就拿翻譯功能來講,不管是谷歌、百度還是別的翻譯軟件,都還只能進行簡單的翻譯,現在又有誰敢直接用軟件的翻譯的文檔交給客戶那裏呢?工業機器人的功能也只侷限在那些固定的動作上,而且一切都得按照人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去運行。當然,它們可以如此不知疲倦地幹同一件事情,既不會厭煩也不會跟你談條件、加工資等,生產的效率大大提升,也讓人從可以繁瑣枯燥的工作中抽出身來。

關於人工智能的數據,目前較爲權威首屈一指的當屬上面這本《人工智能—一種現代方法》。其十分清晰講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前世今生,回答了諸如人工智能到底涉及哪些知識和關鍵技術,人工智能真的能像人一樣智能地行動和思考嗎?等核心和重大問題。讀後就能知道,人工智能體是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如何智能決策和操控的,一旦明瞭其發明、發展和運行的機制,也就會不再迷茫、不再恐懼,不會再被那些具有聳人書名的人工智能書牽着鼻子走。

誤區二:完全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替換人的工作,新工作會自然產生

持有這個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因爲他們認爲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紡織機的發明讓千萬以前靠手工紡織謀生的人丟掉了工作,但這批人後來也都很快在工廠裏找到了新的工作。誠然,高端人工智能系統的出現也帶來一些操作、維護的工作,但其跟所替代的工作相比,數量級不可相提並論。比如,無人駕駛技術得到廣泛實際運用後,所產生的無人車維護、生產等崗位顯然是無法承載丟掉工作的司機的。

人工智能毀滅不了人類,但是會影響一部分的飯碗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那麼這個難題如何破?有人提出,可以讓人工智能產業賺來的錢補貼那些下崗的員工,給其基本的生活保障。但這一來沒失業拼死拼活幹活的人可能不會同意,而來畢竟也是權宜之計,沒有工作人們無法獲得應有的自我尊重和社會地位也不是辦法。正如,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模型中提出,人除了有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求,還有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另外,對這一模型的深刻理解,也有助於解決如何爲被替代工作的勞動者尋求出路的問題。

這本書是“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的經典代表作,書中完整講述了他的需求層次及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理論。人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本質上就通過滿足他人的需求來換取自我需求的滿足。當人的部分需求被人工智能實現後,通過深刻理解人自我需求的本源與本質,能給我們在哪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開發自身的潛質提供洞見和可能。

第二步、關注那些人工智能幹不了的事

未來學家Sorman Nilsson給出了一個保值技能清單(人工智能無法替代或者短期內無法替代的技能),比如企業家精神、策略思考、哲學、團隊建設、創造力、同理心、情商領導力、反直覺的洞察力和連接銷售技巧(尊重客戶的選擇,構建長期的關係)等。總之,不要再做那些“低端”很容易被自動化的工作,而多關注一些更有意義的工作。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有35%的工作將發生變化。到那時排在前十位的最喫香的技能,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名次躍升幅度最大的當屬創造力這一技能(從第十位上升爲了第三位)。情商和認知靈活性(可以同時思考兩個或以上的不同概念,而互相不受干擾的能力)則是首次進入大名單。實際上,創造力和情商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關於這方面的書籍有很多,這裏推薦兩本筆者特別甄選過的。

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拿來就能用的提升創造力的書籍。其給出了多大上百種的激發靈感和創意的方法,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可行性靈活掌握。筆者已經嘗試了其中的很多種方法,受益匪淺。嘗試後你會發現,就是有些音樂明顯能讓你思路大開靈感突現,換個環境或者行走和運動中就是能讓你在無意間收穫好的想法。其實,一本好書就是這樣,一看就會,一用就靈,馬上就能出效果。

這本書的作者是讓“情商”概念火遍全球的丹尼爾·戈爾曼,他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這本是《情商》一書的實踐版,重點關注情商領導力。與他的第一本《情商》著作中有很多理論闡述相比(主要講是什麼,爲什麼),本書更加關注如何做。情感與情緒控制不好就是人的軟肋,嚴重影響人的效能和社交關係;控制好了,就能讓人際關係和諧、讓自己的效能和幸福感加倍。這本凝聚了戈爾曼十年心血的“情商”新作值得一讀。

第三步、把握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看準趨勢能讓我們少走彎路,看不清或就會前進緩慢甚至深陷泥潭。

根據世界著名未來教育學家和技術前瞻領袖Ted McCain 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未來就業的方向屬於服務業和創新性產業。

另外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三個產業的數據來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持續增長,第一產業持續大幅減少,第二產業2012年之前呈上升趨勢,從2013年開始從業人數在逐漸萎縮,則能充分說明這一大的趨勢。

總之,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已經並正在引起社會的重大變化,與其被動接受改變或者不得不面對改變帶來的痛,不如主動去擁抱改變或者創造改變,充分挖掘人自身的潛能和智慧。最後,以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一句話作爲結束,以共勉:“生命之中一定會有變化,而那些只懂得留戀過去或現在的人肯定將會錯失未來。”

作者:徐俊峯,中國最勵志的創新思享自媒體人,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思行享公衆號,id:thinkdo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