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外媒報道,研究人員在北極發現塑料微粒“蹤跡”,並對數量感到震驚:儘管北極人跡罕至,但每一升雪中大約有超過1萬顆塑料微粒。”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研究人員梅勒妮·伯格曼如此說,“很明顯,雪中的大部分塑料微粒來自空氣。

北極下起“塑料雪”,塑料微粒哪來的?

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的北極下起“塑料雪”?這是怎麼回事?

據外媒報道,研究人員在北極發現塑料微粒“蹤跡”,並對數量感到震驚:儘管北極人跡罕至,但每一升雪中大約有超過1萬顆塑料微粒。這意味着,即使在北極,人們也可能從空氣中吸入塑料微粒,而目前塑料微粒對健康有何影響尚不清楚。

北極驚現塑料微粒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們還會降解成大小不等的塑料微粒。一般而言,塑料微粒的直徑小於5毫米。這些塑料微粒在陸地上隨處可見,也被發現存在於河流和海洋中。但如今,科學家在潔白無瑕的北極也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據美聯社14日報道,來自德國和瑞士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北極的雪中發現大量塑料微粒,還發現了橡膠顆粒和纖維。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研究人員採用一種低技術含量的方法,用一把勺子和一個燒瓶,從北極、德國北部、巴伐利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以及北海的黑爾戈蘭島等處收集雪樣本。

研究人員利用專門分析程序,對雪樣本進行檢測。在所有樣本中,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塑料微粒數量最高,其中一個樣品每1升雪含有超過15萬顆塑料微粒。相比之下,北極雪樣本污染程度雖相對較低,但數字仍觸目驚心:該樣本來自格陵蘭島東部弗拉姆海峽的一塊浮冰,每升大約含1.4萬顆塑料微粒,在分析的雪樣本濃度中排在第三位。

“儘管我們預計到會發現污染,但塑料微粒如此之多依然讓我們震驚。”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研究人員梅勒妮·伯格曼如此說,“很明顯,雪中的大部分塑料微粒來自空氣。”

塑料微粒咋來到北極?

北極被視爲地球上最原始的環境之一,塑料微粒是怎麼到達北極的呢?

研究人員認爲,塑料微粒被風吹來吹去,然後通過某種目前尚未完全瞭解的機制,通過大氣層進行“長途轉移”。然後,通過降水或降雪等形式,被“沖刷”出大氣層。

美聯社報道稱,新研究表明,塑料微粒與塵埃、花粉、汽車廢氣中的微粒一樣,可隨空氣飄散。塑料微粒正在被吸入大氣,並被帶到地球上一些較爲遙遠的角落。

研究人員推測,北極的一些污染可能來自船隻在冰面上摩擦,也可能與風力渦輪機有關。至於纖維,則可能來自人們的衣服,但目前無法確定。

挪威大氣研究所蘇菲博士認爲,一些顆粒污染是局部的,一些則是從遠處飄來的,“在我看來,我們正在分析和監測的大部分污染物,是從歐洲、亞洲和世界各地遠距離‘運輸’而來,其中一些化學物質對生態系統和活着的動物都具有威脅。”

“我們不得不問,”伯格曼呼籲說,“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塑料包裝嗎?我們使用的塗料中需要所有的聚合物嗎?我們能提出不同設計的汽車輪胎嗎?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

意味着什麼?

挪威科技大學生物學家馬丁·瓦格納表示,研究結果濃度數值較高,部分原因可能在於研究人員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使他們能夠識別小至11微米的塑料微粒——這比人類一根頭髮的直徑還要小。

“這很重要,因爲到目前爲止,大多數研究都着眼於更大的塑料微粒,”瓦格納說,“基於此,我認爲我們大大低估了環境中實際塑料微粒的含量。”

“重要的是,這項研究表明,大氣運輸是一個有關過程,將塑料微粒四處移動,並可能是長距離和全球性的。”瓦格納補充說,另外,雪可能是塑料微粒的重要儲存器,融化時釋放塑料微粒,這一點以前從未被研究過。

有關塑料微粒的研究頻頻引起關注。

儘管人們越來越關注塑料微粒對環境的影響,但目前科學家尚未確定塑料微粒可能對人類或野生動物產生什麼影響。

去年,BBC曾有一篇報道,稱海洋中塑料微粒的最高濃度是在北極海冰中被發現的。今年4月,英法兩國的一個研究小組也曾發表一項研究,研究顯示,塑料微粒正從天空中飄落到法國比利牛斯山脈上,而這裏同樣被視爲屬於地球上的未開發環境。此前研究發現,在法國巴黎、伊朗德黑蘭的空氣中也存在塑料微粒,至於塑料微粒來自何處,目前仍不確定。

早前有報道稱,科學家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不同地點收集的雨水中,發現含有塑料微粒。另據路透社8月15日報道,美國帶領的科學團隊在鑽探北極冰岩芯時,也發現塑料微粒,此前,科學家認爲選取地點“相對受污染較小”,在發現受到明顯污染時,“感覺內臟捱了一拳”。

研究人員提醒,作爲污染源,塑料微粒在空氣中的分佈迄今爲止一直被忽略,應該在標準空氣污染檢測方案中進行檢測,“我們真的需要知道塑料微粒對人類有什麼影響,特別是考慮到我們呼吸時吸入的空氣。”

這一最新研究,對那些認爲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方“淨土”之一的人來說,可能十分沮喪。當地一名居民說:“這讓我十分傷心,海冰裏有塑料,海水和海灘上有塑料,現在是雪裏有塑料。在這裏,我們每天目睹它的美麗,看到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看到它被污染,這讓人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