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然树叶的纹理像一张3D的贴纸一样被炉火印刻在盏身,木叶的黄色和茶盏的黑釉相映成趣,又带着淳朴气质,给人以恬静舒服之感。树叶筋络上也要沾一层淡釉,然后置于已经施了黑釉的盏内壁,使其与器物紧密贴合,在高温的烧制下即成木叶盏。

看过了晶亮的极品兔毫,饱满迷人的上品油滴又或者火热的柿红又或者国宝级的星空曜变盏,自以为在茶盏界见识颇多,然而遇上木叶盏,心也禁不住狂跳,仿若宿命般的相逢,一见已然钟情。木叶盏以吉州窑最为盛名,也是吉州窑多彩创作中的典型代表,展示了一片叶子落在黑釉茶盏里的精彩。而同时期的建窑也不缺相似的木叶茶盏。

叶落,是秋色的讯息。秋,是凉爽又恬静的季节,又是收获的得意之时。叶静归于盏底,虽沉于底部,黏连于盏身,树叶肉身被高温所烧灭,然其精魂不散,以烧后形成的灰烬在盏身保留了一叶片完美的形态和纹理。触摸时层次质感尤如当初的鲜叶经络,叶茎叶脉清晰分明。冰凉严肃的黑釉玻面,也因此平添了一份生气和柔软。

在制作木叶盏时,无论是吉州窑还是建窑,选用树叶的标准都是相似的。当地的桑叶是较为常见的选择,因为桑叶在当时的文化中代表着禅宗,相关寺院庙宇也是钟爱使用桑叶制成的茶盏。当然还存在其他种类树叶的选项,但是必须保证树叶高温烧制时足够的灰质成型。制作木叶盏所经历的步骤繁多,程序复杂,需要工匠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采摘下的新鲜树叶并不能立即投入使用,而是需要进行叶肉的处理。从历史资料中得知比较权威的做法是浸泡树叶清除叶肉,同时不能伤及树叶的脉络筋条,要保证其完整无缺。树叶筋络上也要沾一层淡釉,然后置于已经施了黑釉的盏内壁,使其与器物紧密贴合,在高温的烧制下即成木叶盏。

孙建兴 早期柿红双木叶盏

在当代的建盏烧制时,比较普遍的手法是将新鲜树叶烘干后直接贴于上完釉的盏底,再进行高温烧制。天然树叶的纹理像一张3D的贴纸一样被炉火印刻在盏身,木叶的黄色和茶盏的黑釉相映成趣,又带着淳朴气质,给人以恬静舒服之感。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贴花盏

极负盛名的那一只宋黑釉木叶贴花盏,内壁的釉下贴着木叶一片,与其说是叶子,更不如说是一团火烧云。木叶形似卷云,叶身线条流畅,质感分明,静中蓄动,盏身主色为红褐,与贴花在色彩上相呼应,整体仿佛火烧云天,气焰宏丽。这样的世间瑰宝,今日被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孙建兴早期木叶建盏

建盏大师孙建兴也抵挡不住木叶盏的诱惑,所以在他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也发现了木叶盏的身影。乌金黑釉,茶汤浸润之后展现陶瓷油亮可鉴的质感。盏底木叶茎脉闪烁在深邃黑浑之中,是如此清晰靓丽。同时这样的茶盏胎体粗糙朴素,相应成就一番野趣。叶子之姿势形态轻盈优雅,筋脉条络间跃动着生气灵性,其风韵风骨无不令人惊艳。

▲吉州窑双木叶盏

日本人对茶文化的痴迷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东京的国博内珍藏着一只每年仅在限定时间进行展出的吉州窑双木叶盏。此盏釉面颜色纯正,玻化程度高,乌黑发亮的盏中铺贴着两片黄色树叶。

深沉墨色上,盏底的黄色看似突兀,实则树叶无比贴服,纹理触感真实。两片树叶的盏所需的烧制工艺相对更高,成功的机率极低。而这么完美嵌合的双叶盏,美得超俗雅致,被奉为神盏不是没有道理。

看似只需树叶贴于盏底烧制的简单工艺,但是因为难以掌握叶子附着情况,又牵涉到原材料的选择、温度的控制等,所以成品率极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工匠要烧制出完整的盏也得看运气,界内更是多年流传着"一窑一生死"的说法。

▲吉州窑三木叶盏

古木叶盏存世实物已是屈指可数,仅为十余只,每一件都是无比珍贵的作品。而其所具有的极高收藏价值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在日本,木叶盏被奉为国宝级文物,而在不列颠,人们尊其为神器。今天的我们要想一睹古木叶盏的风采,只能从一些图片中或者一些博物馆的展览中。

今天的木叶盏,传递着千年前的美丽,茶水入盏,一叶飘空,水好像成了天空。恍然间,桑叶似坠似升,沉浮舞动。捧着这样的杯子饮茶,眼睛能看一场舞,茶香唤醒了迟钝的嗅觉,舌间弥漫诗意,时光也走得分外静谧美好。孙建兴早期木叶盏鉴赏

有关于建盏的任何问题,可以后台私信笔者,笔者将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