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然樹葉的紋理像一張3D的貼紙一樣被爐火印刻在盞身,木葉的黃色和茶盞的黑釉相映成趣,又帶着淳樸氣質,給人以恬靜舒服之感。樹葉筋絡上也要沾一層淡釉,然後置於已經施了黑釉的盞內壁,使其與器物緊密貼合,在高溫的燒製下即成木葉盞。

看過了晶亮的極品兔毫,飽滿迷人的上品油滴又或者火熱的柿紅又或者國寶級的星空曜變盞,自以爲在茶盞界見識頗多,然而遇上木葉盞,心也禁不住狂跳,仿若宿命般的相逢,一見已然鍾情。木葉盞以吉州窯最爲盛名,也是吉州窯多彩創作中的典型代表,展示了一片葉子落在黑釉茶盞裏的精彩。而同時期的建窯也不缺相似的木葉茶盞。

葉落,是秋色的訊息。秋,是涼爽又恬靜的季節,又是收穫的得意之時。葉靜歸於盞底,雖沉於底部,黏連於盞身,樹葉肉身被高溫所燒滅,然其精魂不散,以燒後形成的灰燼在盞身保留了一葉片完美的形態和紋理。觸摸時層次質感尤如當初的鮮葉經絡,葉莖葉脈清晰分明。冰涼嚴肅的黑釉玻面,也因此平添了一份生氣和柔軟。

在製作木葉盞時,無論是吉州窯還是建窯,選用樹葉的標準都是相似的。當地的桑葉是較爲常見的選擇,因爲桑葉在當時的文化中代表着禪宗,相關寺院廟宇也是鍾愛使用桑葉製成的茶盞。當然還存在其他種類樹葉的選項,但是必須保證樹葉高溫燒製時足夠的灰質成型。製作木葉盞所經歷的步驟繁多,程序複雜,需要工匠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採摘下的新鮮樹葉並不能立即投入使用,而是需要進行葉肉的處理。從歷史資料中得知比較權威的做法是浸泡樹葉清除葉肉,同時不能傷及樹葉的脈絡筋條,要保證其完整無缺。樹葉筋絡上也要沾一層淡釉,然後置於已經施了黑釉的盞內壁,使其與器物緊密貼合,在高溫的燒製下即成木葉盞。

孫建興 早期柿紅雙木葉盞

在當代的建盞燒製時,比較普遍的手法是將新鮮樹葉烘乾後直接貼於上完釉的盞底,再進行高溫燒製。天然樹葉的紋理像一張3D的貼紙一樣被爐火印刻在盞身,木葉的黃色和茶盞的黑釉相映成趣,又帶着淳樸氣質,給人以恬靜舒服之感。

▲宋吉州窯黑釉木葉貼花盞

極負盛名的那一隻宋黑釉木葉貼花盞,內壁的釉下貼着木葉一片,與其說是葉子,更不如說是一團火燒雲。木葉形似捲雲,葉身線條流暢,質感分明,靜中蓄動,盞身主色爲紅褐,與貼花在色彩上相呼應,整體彷彿火燒雲天,氣焰宏麗。這樣的世間瑰寶,今日被珍藏於上海博物館。

▲孫建興早期木葉建盞

建盞大師孫建興也抵擋不住木葉盞的誘惑,所以在他優秀的作品中我們也發現了木葉盞的身影。烏金黑釉,茶湯浸潤之後展現陶瓷油亮可鑑的質感。盞底木葉莖脈閃爍在深邃黑渾之中,是如此清晰靚麗。同時這樣的茶盞胎體粗糙樸素,相應成就一番野趣。葉子之姿勢形態輕盈優雅,筋脈條絡間躍動着生氣靈性,其風韻風骨無不令人驚豔。

▲吉州窯雙木葉盞

日本人對茶文化的癡迷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東京的國博內珍藏着一隻每年僅在限定時間進行展出的吉州窯雙木葉盞。此盞釉面顏色純正,玻化程度高,烏黑髮亮的盞中鋪貼着兩片黃色樹葉。

深沉墨色上,盞底的黃色看似突兀,實則樹葉無比貼服,紋理觸感真實。兩片樹葉的盞所需的燒製工藝相對更高,成功的機率極低。而這麼完美嵌合的雙葉盞,美得超俗雅緻,被奉爲神盞不是沒有道理。

看似只需樹葉貼於盞底燒製的簡單工藝,但是因爲難以掌握葉子附着情況,又牽涉到原材料的選擇、溫度的控制等,所以成品率極低,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匠要燒製出完整的盞也得看運氣,界內更是多年流傳着"一窯一生死"的說法。

▲吉州窯三木葉盞

古木葉盞存世實物已是屈指可數,僅爲十餘隻,每一件都是無比珍貴的作品。而其所具有的極高收藏價值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強烈關注。在日本,木葉盞被奉爲國寶級文物,而在不列顛,人們尊其爲神器。今天的我們要想一睹古木葉盞的風采,只能從一些圖片中或者一些博物館的展覽中。

今天的木葉盞,傳遞着千年前的美麗,茶水入盞,一葉飄空,水好像成了天空。恍然間,桑葉似墜似升,沉浮舞動。捧着這樣的杯子飲茶,眼睛能看一場舞,茶香喚醒了遲鈍的嗅覺,舌間瀰漫詩意,時光也走得分外靜謐美好。孫建興早期木葉盞鑑賞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爲你解答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