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由羅宏傑、李偉東、孫建興、王芬、魯曉珂、孫莉等完成的《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關鍵技術及其在考古和文化傳承中的應用》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由羅宏傑、李偉東、孫建興、王芬、魯曉珂、孫莉等完成的《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關鍵技術及其在考古和文化傳承中的應用》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今年五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隆重舉行。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由羅宏傑、李偉東、孫建興、王芬、魯曉珂、孫莉等完成的《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關鍵技術及其在考古和文化傳承中的應用》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9年5月15日上午,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召開,隆重表彰爲上海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市委書記李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爲獲獎代表頒獎,向受到表彰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

▼大會現場,圖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由羅宏傑、李偉東、孫建興、王芬、魯曉珂、孫莉等完成的《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關鍵技術及其在考古和文化傳承中的應用》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年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名單截錄,圖源上海科技,新浪財經。

《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關鍵技術及其在考古和文化傳承中的應用》項目團隊聚焦古陶瓷檢測關鍵技術及其在考古和文化傳承中的應用,制訂並頒佈了3項文物保護行業標準;構建了古陶瓷檢測關鍵技術體系;

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對中國古陶瓷化學組成、器型結構等信息進行了數據挖掘,科學總結了中國古陶瓷科技發展中的 “五個里程碑及三大技術突破”。

▼孫建興油滴盞作品

團隊解決了“白瓷的起源、青花的誕生”等若干考古學重要命題;成功利用古陶瓷分相-析晶(點擊查看建盞的分相-析晶概念解析)及結構呈色原理,研發了低溫快燒自生分相-微晶釉、礦渣色釉及超細色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古陶瓷綜合斷源斷代技術成功應用於600餘件社會文物的鑑定,宋代建盞關鍵製備技術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窯建盞燒製技藝傳承人的推廣應用,這對於傳承古陶瓷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工作中的孫建興和孫莉

※注1:孫建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燒製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並享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受央視、日本NHK、韓國TBS等多家國家級綜合電視臺採訪。

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名館收藏,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獲得國家專利十餘項。

※注2:孫莉,孫建興之女,1982年出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高級技師、工程師、工藝美術師職稱。

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福建省藝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收藏。

※注3: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爲中國科學院硅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改爲現用名。

學科方向是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領域覆蓋了高性能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透明陶瓷、古陶瓷以及先進無機材料性能檢測與表徵等,是國內該領域科學研究單位中門類最爲齊全的研究所。

建盞君北京店開業取得圓滿成功,6.18建盞君粉絲答謝活動正在舉辦,詳情加v2970846335諮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