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记忆∣「二经二校」校址探源

作者王连

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校(简称:二经二校),位于沈河区十纬路44号,始建于1927年,是沈阳市重点小学,有「亚洲第一大校」的美誉。该校校址是民国时期商埠地正界,在地域文化上,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教育渊源。

一、「马家坟」的传说

清代早期,大西边门外的二经二校所在地区,属奉天西郊,古地名南孤家子,原为满洲镶黄旗马佳氏三祖六世坷库噶哈的宗族墓地,人称「马家坟」。

《承德县志书》记载:「马佳氏世居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其弟坷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

据史料记载,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时,坷库噶哈因战伤发作,未能「从龙入关」,与其弟农岱一同留守盛京。在一次战斗中,坷库噶哈战死疆场,尸骨不知所向,仅余所用「弓箭、战靴、战袍及辫发一束」(据二经街方志办)。为表彰其忠勇,顺治帝特赐葬地和祭田160亩于盛京城西南孤家子,建坷库噶哈墓(衣冠冢)。其第农岱死后也葬于墓侧。至民国初年,坷库噶哈一支传十六世,农岱一支二子十五孙后裔,历代子孙皆葬于此。

一百多年来,马佳氏宗族墓地几经修葺,至十二世孙升寅,官至嘉庆朝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其子宝琳、宝珣,也分别任同治朝直隶知府、山海关都统。道光二年(1822年),他们父子重修家谱,并在墓地内修建「马佳氏宗祠」,常年香火供奉。

1906年,奉天筹开商埠,官家出资收买马佳氏宗族墓地140亩,只留下坟园东侧「马佳氏宗祠」所在的20亩祭田,作为族人居住聚会祭祀之所。民国六年(1917年)出版的《沈阳县志》地图上,标注此处为「马氏坟园」。

《奉天省城全图》(局部)

二、商埠第二小学校

1912年,清廷退位,建立民国。因政权更迭,时局动荡,商埠开发受到一定影响。原购入的「马家坟园」土地长期闲置,沈阳县教育公所,借用十一纬路北马家坟西埠地十七亩九分二厘五毫,建瓦房二十间,设私立正蒙小学校。

奉系军阀掌握东北权力以后,商埠地建设日有起色。自1922年起,开始在埠内设立学校,当年,在西塔地区设立了商埠第一小学校。1926年12月,经省长公署核准,又将沈阳县借用土地收回,利用原私立正蒙小学的二十间瓦房,改设奉天埠立第二小学校。因收用正蒙小学校舍,将该地东侧拨出四亩九分二厘五毫,归沈阳县教育公所永租,免收地价,作为收用校舍代价的补偿。

1927年8月16日,商埠第二小学校正式成立,设初小五个年级,1928年又增设高小一个年级。

奉天商埠第二小学校,图片来自奉天省城商埠局报告书.jpg

商埠第二小学位置图,图片来自商埠地正界鱼鳞图(局部)

商埠第二小学校平面图

此时,「马氏坟园」墓地,仅剩「马佳氏祠堂」所在地段一亩二分大小。1927年,马佳氏十六代孙,时任哈尔滨银行总行长的辽阳人马延喜,重修了「马佳氏祠堂」,并请时任清史编修,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宗祠题写匾额。祠堂周围修建马家住宅,对祠堂严加保护。

图片来自网络

1981年,位于沈河区二经街二段四里的「马佳氏宗祠」地区动迁改造,这座距今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迹,被房管所强行拆毁,该遗址处改建居民楼。

三、二经二校教育集团

伪满时期及沈阳解放后,商埠第二小学校虽几经易名,但薪火相传,文脉不断,一直作为教育机构使用。

2011年,经沈河区教育局批准,以二经二校为主校,联合一经二校、二经三校、北一经小学、中山路小学、方凌小学等六所小学校,共同组建了沈河区二经二校教育集团。集团组建后,校园总占地达五万多平方米,教师三百多名,在校学生达四千多名。

二经二校教育集团,实行教学一体化的方针,即:理念一体化、活动一体化、资源一体化、总结一体化。行政上实行「松散型」管理,在资源共享、共进共赢的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与发展空间,保留各校的办学特色。

二经二校校址,是奉天商埠开办国民教育,提高民智的重要历史风貌遗存,该校址不仅亲历了民国初期奉天商埠的繁荣与衰落,也见证了近百年来沈阳教育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沈城文教绵延、学业传承的鲜活例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