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記憶∣「二經二校」校址探源

作者王連

瀋河區二經街第二小學校(簡稱:二經二校),位於瀋河區十緯路44號,始建於1927年,是瀋陽市重點小學,有「亞洲第一大校」的美譽。該校校址是民國時期商埠地正界,在地域文化上,具有較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教育淵源。

一、「馬家墳」的傳說

清代早期,大西邊門外的二經二校所在地區,屬奉天西郊,古地名南孤家子,原爲滿洲鑲黃旗馬佳氏三祖六世坷庫噶哈的宗族墓地,人稱「馬家墳」。

《承德縣誌書》記載:「馬佳氏世居嘉理庫馬佳地方,因以爲氏,國初赫東額率滿洲五十戶來歸,隸滿洲鑲黃旗,累著戰功,授一等男,其弟坷庫噶哈亦以戰功授男爵,及入關定鼎,以戰傷時作,留奉休息」。

據史料記載,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時,坷庫噶哈因戰傷發作,未能「從龍入關」,與其弟農岱一同留守盛京。在一次戰鬥中,坷庫噶哈戰死疆場,屍骨不知所向,僅餘所用「弓箭、戰靴、戰袍及辮髮一束」(據二經街方誌辦)。爲表彰其忠勇,順治帝特賜葬地和祭田160畝於盛京城西南孤家子,建坷庫噶哈墓(衣冠冢)。其第農岱死後也葬於墓側。至民國初年,坷庫噶哈一支傳十六世,農岱一支二子十五孫後裔,歷代子孫皆葬於此。

一百多年來,馬佳氏宗族墓地幾經修葺,至十二世孫升寅,官至嘉慶朝工部尚書兼正黃、鑲蘭滿洲都統。其子寶琳、寶珣,也分別任同治朝直隸知府、山海關都統。道光二年(1822年),他們父子重修家譜,並在墓地內修建「馬佳氏宗祠」,常年香火供奉。

1906年,奉天籌開商埠,官家出資收買馬佳氏宗族墓地140畝,只留下墳園東側「馬佳氏宗祠」所在的20畝祭田,作爲族人居住聚會祭祀之所。民國六年(1917年)出版的《瀋陽縣誌》地圖上,標註此處爲「馬氏墳園」。

《奉天省城全圖》(局部)

二、商埠第二小學校

1912年,清廷退位,建立民國。因政權更迭,時局動盪,商埠開發受到一定影響。原購入的「馬家墳園」土地長期閒置,瀋陽縣教育公所,借用十一緯路北馬家墳西埠地十七畝九分二釐五毫,建瓦房二十間,設私立正蒙小學校。

奉系軍閥掌握東北權力以後,商埠地建設日有起色。自1922年起,開始在埠內設立學校,當年,在西塔地區設立了商埠第一小學校。1926年12月,經省長公署覈准,又將瀋陽縣借用土地收回,利用原私立正蒙小學的二十間瓦房,改設奉天埠立第二小學校。因收用正蒙小學校舍,將該地東側撥出四畝九分二釐五毫,歸瀋陽縣教育公所永租,免收地價,作爲收用校舍代價的補償。

1927年8月16日,商埠第二小學校正式成立,設初小五個年級,1928年又增設高小一個年級。

奉天商埠第二小學校,圖片來自奉天省城商埠局報告書.jpg

商埠第二小學位置圖,圖片來自商埠地正界魚鱗圖(局部)

商埠第二小學校平面圖

此時,「馬氏墳園」墓地,僅剩「馬佳氏祠堂」所在地段一畝二分大小。1927年,馬佳氏十六代孫,時任哈爾濱銀行總行長的遼陽人馬延喜,重修了「馬佳氏祠堂」,並請時任清史編修,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爲宗祠題寫匾額。祠堂周圍修建馬家住宅,對祠堂嚴加保護。

圖片來自網絡

1981年,位於瀋河區二經街二段四里的「馬佳氏宗祠」地區動遷改造,這座距今一百多年曆史的古蹟,被房管所強行拆毀,該遺址處改建居民樓。

三、二經二校教育集團

僞滿時期及瀋陽解放後,商埠第二小學校雖幾經易名,但薪火相傳,文脈不斷,一直作爲教育機構使用。

2011年,經瀋河區教育局批准,以二經二校爲主校,聯合一經二校、二經三校、北一經小學、中山路小學、方凌小學等六所小學校,共同組建了瀋河區二經二校教育集團。集團組建後,校園總佔地達五萬多平方米,教師三百多名,在校學生達四千多名。

二經二校教育集團,實行教學一體化的方針,即:理念一體化、活動一體化、資源一體化、總結一體化。行政上實行「鬆散型」管理,在資源共享、共進共贏的同時,具有相對獨立的管理與發展空間,保留各校的辦學特色。

二經二校校址,是奉天商埠開辦國民教育,提高民智的重要歷史風貌遺存,該校址不僅親歷了民國初期奉天商埠的繁榮與衰落,也見證了近百年來瀋陽教育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是沈城文教綿延、學業傳承的鮮活例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