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飞舞,寒风凌冽,给人很凄凉的感觉,这样的季节,感觉很没有人情味,特别是傍晚的时候还会有种落寞的情怀。秋季需要增强抵抗力来应对严寒的到来。古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所谓“秋冻”真的有科学道理吗?都有哪些讲究?冻到哪一天才合适呢?下面堂主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 什么是“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是指,刚到春季,不要太早脱掉厚的衣服,依旧要注意保暖,避免我们的身体因一时难以适应而感冒生病;秋季刚到来时,不要过早的增加衣服,适当的凉意可以帮助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但是此时也要注意天气变化,必要时添衣保暖。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

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老年人和体质弱的人们,季节交替时不妨捂一捂,多穿衣物,注意防病。但“秋冻”需因人而异,老年人、妇女和孩子就不太适合“秋冻”。

俗语中“春捂秋冻”中提到的“秋冻”是指秋天到来后,气温会稍有下降,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这是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更加容易染上疾病。相反,如果此时适当“冻一冻”,则有助于增加自身皮肤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 这些部位不宜“秋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脚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秋冻”只适合身体素质好的人。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因为这类人阳气本来就不足,多穿些衣服反倒有益于固护阳气。这五类人不能“秋冻”: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到了深秋的季节天气变化快,这样会让人的皮下组织以及皮肤血管而出现强烈的收缩,增大了周围血管的阻力,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甚至也会出现中风,危及到生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千万不能秋冻,反而要注意身体的保暖,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增减衣服,防止旧病的复发。

2.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

秋天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肠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3.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气道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差的,当身体着凉时抵抗力会下降,让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快速的入侵引起咳嗽,加重病情。一般哮喘患者对于湿度以及气温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当抵抗力比较弱时会诱发哮喘。

4.关节炎患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6.体寒的女性

容易出现手脚冰凉并且小腹部疼女性千万不能秋冻,不然会导致身体更加的气寒,在秋季要注意腹部、腰部以及脚踝的保暖,这样可以避免加重体寒,不然会造成月经不调、宫寒甚至会引起女性不孕。

秋冻也因人而异,各人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秋天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应多补充水分,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蜂蜜、银耳、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

更多健康资讯和和病情咨询,欢迎大家关注“北京护生堂大药房”微信:hstdyf_lepu。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