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虓(转载请署名)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做传世佳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这句话描述如今的白酒行业,虽有出入,但并不偏颇。

2012年的断崖,“互联网+”的潮流,中国的白酒企业,在势力的挤压和自身的“省身”下,调转船头,大帆起航,从瞄准“名酒”向争做“民酒”转变。

殊不知,“名酒”和“民酒”并不是一个明显隔阂或者部分重叠的标准,而是一个递进升级的过程。只有真正成为“民酒”才能成为“名酒”。而这种评判的标准,已然不是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所能左右,而应该回归产品满足需求的基本初衷,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落地和基础铸建,而这种落地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深入人心的过程,“民酒”还需慢功夫。

中心已去,权落民间

2012年以前,在“高大上”的渠道畅通之时,白酒企业只需要遵循“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的道理,找到餐桌上意见领袖,由上及下,大批消费畅通无阻。

然而,此种情节已然一去不复返,所谓“中心已去,权落民间”。

好比“主峰垮塌,众峰显现”,对于每一处消费群体的撼动,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无法产生之前的“连锁反应”,需要的是缓慢渗透,稳扎稳打。

中产崛起,体验当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全球财富报告2105》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到达1.09亿人。

什么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可以定位为,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地位都处于中间水平的群体,个人财富在28000-280000美元。这样看来,这一部分人群,主宰着中国十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美元的价值。所以这一部分群体对于白酒消费而言应该是主要瞄准目标。

然而这一部分人群,对于生活的品质追求较高,从而对于产品的要求也较高。如果一款产品能够打动这部分人群的内心,需要全方位去触动,无论在品质还是品牌,需要得到这部分人群的全方位了解和认可。这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扎堆掉头,一片红海

除了上述两点外部环境的客观事实,来自于酒业内部的压力,也要求“民酒”的打造这一目标需要下慢功夫。

在消费者思维受到重视之后,所有企业开始调转船头向“民酒”这一目标跃进,广告更加集中于大众消费群体,产品的打造更围绕消费者利益,竞争也更为激烈,可谓一片红海。在这种集中化的推进中,信息过度的情况下,能够占据消费者内心需要一个慢条斯理的过程,讲求文化的逻辑性,品质的认可性,口感的适应性,统之为对于消费者的整体形象性,这样才能在大浪潮中得以生存。

作者简介:李虓,发酵工程硕士,酒类、食品类研究者,《国家名酒评论》编辑,行业观察评论员,酿酒师,科普作家,媒体《酒食风》(微信公众号:jiushi-feng)顾问。联系微信/qq 16932049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