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虓(轉載請署名)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做傳世佳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用這句話描述如今的白酒行業,雖有出入,但並不偏頗。

2012年的斷崖,“互聯網+”的潮流,中國的白酒企業,在勢力的擠壓和自身的“省身”下,調轉船頭,大帆起航,從瞄準“名酒”向爭做“民酒”轉變。

殊不知,“名酒”和“民酒”並不是一個明顯隔閡或者部分重疊的標準,而是一個遞進升級的過程。只有真正成爲“民酒”才能成爲“名酒”。而這種評判的標準,已然不是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所能左右,而應該回歸產品滿足需求的基本初衷,以消費者爲中心,實現落地和基礎鑄建,而這種落地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深入人心的過程,“民酒”還需慢功夫。

中心已去,權落民間

2012年以前,在“高大上”的渠道暢通之時,白酒企業只需要遵循“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的道理,找到餐桌上意見領袖,由上及下,大批消費暢通無阻。

然而,此種情節已然一去不復返,所謂“中心已去,權落民間”。

好比“主峯垮塌,衆峯顯現”,對於每一處消費羣體的撼動,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實現,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於無法產生之前的“連鎖反應”,需要的是緩慢滲透,穩紮穩打。

中產崛起,體驗當先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提高,《全球財富報告2105》指出,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到達1.09億人。

什麼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可以定位爲,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地位都處於中間水平的羣體,個人財富在28000-280000美元。這樣看來,這一部分人羣,主宰着中國十幾萬億,甚至幾十萬億美元的價值。所以這一部分羣體對於白酒消費而言應該是主要瞄準目標。

然而這一部分人羣,對於生活的品質追求較高,從而對於產品的要求也較高。如果一款產品能夠打動這部分人羣的內心,需要全方位去觸動,無論在品質還是品牌,需要得到這部分人羣的全方位瞭解和認可。這本身就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

扎堆掉頭,一片紅海

除了上述兩點外部環境的客觀事實,來自於酒業內部的壓力,也要求“民酒”的打造這一目標需要下慢功夫。

在消費者思維受到重視之後,所有企業開始調轉船頭向“民酒”這一目標躍進,廣告更加集中於大衆消費羣體,產品的打造更圍繞消費者利益,競爭也更爲激烈,可謂一片紅海。在這種集中化的推進中,信息過度的情況下,能夠佔據消費者內心需要一個慢條斯理的過程,講求文化的邏輯性,品質的認可性,口感的適應性,統之爲對於消費者的整體形象性,這樣才能在大浪潮中得以生存。

作者簡介:李虓,發酵工程碩士,酒類、食品類研究者,《國家名酒評論》編輯,行業觀察評論員,釀酒師,科普作家,媒體《酒食風》(微信公衆號:jiushi-feng)顧問。聯繫微信/qq 169320497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