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雪芬 实习记者郝芳艺 通讯员向道芝

“做良心药,做实在人。如果说医生是冲锋陷阵的战士,那我们就为他们提供武器弹药,我们是站在医生背后的人。”记者采访建始县中医医院制剂室主任邱承权时,他正在制药,熬膏、泛丸、水飞、切药等传统制药技艺在他手上得到完美的展示。

邱承权,从事药学工作19年,现任建始县中医医院制剂室主任,恩施州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委员,先后从事制剂研发与应用,中药炮制与质量标准研究、生产工艺与管理、药物质量控制与分析,地方用药和民族用药质量标准研究与临床应用,对传统中药制剂“膏丹丸散”的制作和中药炮制有着独到经验,工作中精益求精,力求传统与科技并重,始终以“工匠之心”追求着技艺的极致。

耐心专注,用心制好良心药

“泛丸前,先要按处方抓药,然后打粉,不适合打粉的药材,要煎汁和水,调成粘合剂。”邱承权耐心地教学生制作已经越来越难得一见的手工泛丸,只见他双手紧握药匾,靠臂力来回旋摇,药粉和药丸随匾转动。先是起模,刷水撒粉,用竹刷把粘着水的药粉刷下来,摇匾,让小颗粒滚起来,然后再刷水,放粉,继续摇。一遍一遍,颗粒慢慢变大变圆,然后成型,把模子滚成圆溜溜的药丸,期间不断加水和药粉,最后还要用细粉盖面。前后用到的手法有摇、簸、旋、捻、擀、揉、撞、翻、擦、团,一共十种之多。由于中药组方千变万化,药粉的吸水性不同,加粉加水的量、时机和制作手法要随机应变。一般要一个多钟头甚至更久,才能泛好一批大小均匀的药丸。

邱承权说,制药要很用心,想要得到好的药效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容不得半点差池。

药剂行业“问不倒”的“活流程”

邱承权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中药。从传统的手工泛丸,煎药熬膏、膏丹丸散,刨切炒制,煅炭炼药,碾槽乳钵,配方调剂,到现代制药工艺,他都熟练掌握。

他起草编写了九大类近二十万字的各类标准文件与规章制度,对制剂工艺和生产流程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在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他创建了药品实验室,满足了药品检验和中药材鉴别的需求。医院药剂的各个岗位,他都能熟练操作。

凭着不懈的追求和不断积累,他对常用细贵药材鉴别的产地、来源、性状、特征熟练掌握,几乎是一眼准,无论是手工泛丸还是机器泛丸,成型率都是百分之百。努力和勤奋,让他最终成为了药剂行业“问不倒”的“活流程”。

勤学苦练,十多年如一制好“药”

2007年,他参加起草编写《湖北省中药炮制规范》时,为了试制灯芯草炭,他把家里的两口锅拿到医院的楼顶平台直接开干,用传统的焖锅煅法,将两个锅扣上密封,四个小时后,实验成功了,他拿着两口烧烂的黑锅回家挨骂的故事流传了很久。

入行19年,邱承权先后提出并主持实施了7个科研课题,其中一项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建始县政府科技进步奖一次,新技术新业务奖多次,发表省级和国家级论文6篇。他把自己多年的操作心得和经验,融入系统操作规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每个新进科室职工的必修内容。

由于长期站立操作,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双腿由于膝盖的老伤也无法长时间站立,但是药丸成型还得靠手工,这个过程得用手搅动数万次,对体能要求很高,而他每次一上机,至少是三个小时。参加工作的这些年,他没有休过公休假,也没有陪家人到远方去旅过游。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个行业,踏踏实实的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他一直渴望把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更多年轻人。(编辑樊淑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