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萬雪芬 實習記者郝芳藝 通訊員向道芝

“做良心藥,做實在人。如果說醫生是衝鋒陷陣的戰士,那我們就爲他們提供武器彈藥,我們是站在醫生背後的人。”記者採訪建始縣中醫醫院製劑室主任邱承權時,他正在製藥,熬膏、泛丸、水飛、切藥等傳統制藥技藝在他手上得到完美的展示。

邱承權,從事藥學工作19年,現任建始縣中醫醫院製劑室主任,恩施州中醫藥學會理事,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委員,先後從事製劑研發與應用,中藥炮製與質量標準研究、生產工藝與管理、藥物質量控制與分析,地方用藥和民族用藥質量標準研究與臨牀應用,對傳統中藥製劑“膏丹丸散”的製作和中藥炮製有着獨到經驗,工作中精益求精,力求傳統與科技並重,始終以“工匠之心”追求着技藝的極致。

耐心專注,用心制好良心藥

“泛丸前,先要按處方抓藥,然後打粉,不適合打粉的藥材,要煎汁和水,調成粘合劑。”邱承權耐心地教學生製作已經越來越難得一見的手工泛丸,只見他雙手緊握藥匾,靠臂力來回旋搖,藥粉和藥丸隨匾轉動。先是起模,刷水撒粉,用竹刷把粘着水的藥粉刷下來,搖匾,讓小顆粒滾起來,然後再刷水,放粉,繼續搖。一遍一遍,顆粒慢慢變大變圓,然後成型,把模子滾成圓溜溜的藥丸,期間不斷加水和藥粉,最後還要用細粉蓋面。前後用到的手法有搖、簸、旋、捻、擀、揉、撞、翻、擦、團,一共十種之多。由於中藥組方千變萬化,藥粉的吸水性不同,加粉加水的量、時機和製作手法要隨機應變。一般要一個多鐘頭甚至更久,才能泛好一批大小均勻的藥丸。

邱承權說,製藥要很用心,想要得到好的藥效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容不得半點差池。

藥劑行業“問不倒”的“活流程”

邱承權日常工作的核心內容是中藥。從傳統的手工泛丸,煎藥熬膏、膏丹丸散,刨切炒制,煅炭煉藥,碾槽乳鉢,配方調劑,到現代製藥工藝,他都熟練掌握。

他起草編寫了九大類近二十萬字的各類標準文件與規章制度,對製劑工藝和生產流程進行了整理和規範。在醫院領導的全力支持下,他創建了藥品實驗室,滿足了藥品檢驗和中藥材鑑別的需求。醫院藥劑的各個崗位,他都能熟練操作。

憑着不懈的追求和不斷積累,他對常用細貴藥材鑑別的產地、來源、性狀、特徵熟練掌握,幾乎是一眼準,無論是手工泛丸還是機器泛丸,成型率都是百分之百。努力和勤奮,讓他最終成爲了藥劑行業“問不倒”的“活流程”。

勤學苦練,十多年如一制好“藥”

2007年,他參加起草編寫《湖北省中藥炮製規範》時,爲了試製燈芯草炭,他把家裏的兩口鍋拿到醫院的樓頂平臺直接開幹,用傳統的燜鍋煅法,將兩個鍋扣上密封,四個小時後,實驗成功了,他拿着兩口燒爛的黑鍋回家捱罵的故事流傳了很久。

入行19年,邱承權先後提出並主持實施了7個科研課題,其中一項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建始縣政府科技進步獎一次,新技術新業務獎多次,發表省級和國家級論文6篇。他把自己多年的操作心得和經驗,融入系統操作規程,並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爲每個新進科室職工的必修內容。

由於長期站立操作,他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雙腿由於膝蓋的老傷也無法長時間站立,但是藥丸成型還得靠手工,這個過程得用手攪動數萬次,對體能要求很高,而他每次一上機,至少是三個小時。參加工作的這些年,他沒有休過公休假,也沒有陪家人到遠方去旅過遊。

“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個行業,踏踏實實的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他一直渴望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傳授給更多年輕人。(編輯樊淑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